智慧型手機對孩子的影響,是教學現場和教養日常的痛。而其後座力:心理健康、社交倒退、睡眠剝奪、注意力碎片化等,都是當代爸媽的挑戰激光脫毛副作用。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紐約大學教授喬納森.海特(Jonathan Haidt)以最新著作《焦慮世代:大幅改寫的童年如何造成心理疾病》(暫譯,The Anxious Generation: How the Great Rewiring of Childhood Is Causing an Epidemic of Mental Illness),直指社群網站會改寫童年、改變大腦,且未來恐影響心理健康。這本書在三月底一出版,就立刻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也受到主流媒體的關注去暗瘡印。
他觀察2010年到2018年的心理疾病診斷案例,發現罹患焦慮症的美國大學生在8年間增加134%、陷入憂鬱的多了106%、過動、厭食症等增加七成。
一開始,他著重社群媒體對90年代前期出生的女孩的影響,但發現男孩也深受其害,只是與女孩不同,男孩多被電玩和 A 片影響。他分析,這群1997年到2011年出生的 Z 世代(包含目前國、高中年段的青少年),他們的童年發生了質變,從以「玩」為主的童年經驗,變成以「手機」為主的日常子宮息肉手術。
Z 世代物質條件較優渥,他們的媽媽工時更長,由於生養較少,父母花更多時間在每個孩子身上。然而,他們對街坊鄰居信任感降低,社區孩子們不太玩在一起。他們擔心孩子在公園裡可能遇見壞人,寧可讓孩子回家玩手機。
「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過度保護小孩,卻過度放任他們在線上世界優游。」海特在美國教養專家貝琪博士(Dr. Becky Kennedy)的Podcast節目《Good Insight with Dr. Becky》受訪時坦言,2008年他兩歲的兒子拿著當時的 iPhone 沒幾天就會滑了,當時大家都對手機裡的那個網路世界充滿驚嘆,期待網路可以打倒獨裁、建立民主,孩子可以學習無國界等等,之後的幾年爸媽們開始買平板、然後孩子們開始註冊社群帳號。
逐漸的,智慧型手機造成孩子社交倒退、睡眠剝奪、注意力碎片化,影響心理健康,成為教學現場和教養日常的挑戰。三年疫情更助長了這樣的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