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不是對科技上癮,而是對科技造就我們的那種永恆連繫、絕不無聊單調的需求與心態上癮。」——台大社會系教授 林鶴玲
「為何我們對科技的期望日漸增高,卻對彼此的期待日漸降低?」 ——輔大社會系兼任助理教授 曹家榮
「我們雖使用著『只有遠傳,沒有距離』的手機、或把使用者嵌入緊密人際關係網絡的臉書,卻也利用著來電顯示或已讀不回、個別動態的隱私權設定等等,既隔離又連結地摸索著與他人之間的適切距離......。」——政大社會系副教授 黃厚銘
你是否也熟悉這樣的場景:家人在一起,但沒有交談,而是各自看電腦和手機;朋友聚會,不是敘舊,而是拚命滑手機;會議中,別人在報告,大家在底下用手機瀏覽別的資訊。所有這些現象都可以歸結為「一起孤獨」——表面上我們看似在一起,但實際上活在自己的「泡泡」中。我們對朋友的期待越來越少,而對科技技術的期待越來越多。種種密集且不間斷的聯繫,是否讓人類陷入了更深的孤獨?
麻省理工學院社會學教授雪莉‧特克,為了研究人與機器人之間的互動,十五年來深入兩家養老院,對兩百多人進行了實地研究;為了研究人們的網上互動,她與七家中學合作,收集了四百五十名中學生的第一手研究資料。她透過研究發現,資訊技術在給人們帶來溝通便利的同時,也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弱化,有些人甚至因此而喪失了面對面交流的能力。特克認為,人們發短信、發郵件,上社交網站,玩電動,從形式上看人們之間的聯繫似乎更輕鬆、更密切,但實際上卻更焦慮、更孤單。
《在一起孤獨》將網路文化的兩大趨勢在過去十五年中的新變化、新發展進行了新的詮釋,將焦點集中在年輕的「科技原住民」身上,這一代人的成長伴隨著手機和高科技產品。如今的我們既缺乏安全感、卻又渴望親密關係,因此才求助於科技,以尋找一種既可以讓我們處於某種人際關係中、又可以自我保護的方法。特克認為,在網路時代,如果我們既要享受資訊技術帶來的便利,又要擺脫資訊技術導致的孤獨,就必須找到一個兩全其美的好辦法(她稱為「湖濱散記2.0」):一方面,我們要學會獨處,體會獨處帶給人們的好處;另一方面,朋友、親人要更多地坐在一起,面對面談話、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