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教育哲學」的人,一種是隨波逐流,不知道為什麼改變就跟著改變;一種是為堅持而堅持,拘泥形式而不改變。有「教育哲學」的人知道任何主題都是素養培養的載體,教學法不再是要死守的,而是要善用的。在我的哲學中,學科知識是引起探究的手段,並且在探究的終點等著學生;學習不僅要習得探究的結果,還要在過程中培養探究的能力,更要感受學科的價值與態度,成為真正能夠進行學科專業對話的人。即便是小學生,我們都應該以他們天生的思考能力與對於世界的認識出發,讓他能夠如同成熟的成人般思考與行動倫敦 樓盤。
這本書的誕生,是這些年走遍臺灣各地的回應。我深刻的發現,多數教師都是懷抱理想的,不只是學生的學習,還包含生活態度與價值觀等。然而大部分人不敢貿然改變,因為不確定是否真的對學生有幫助,或是對自己能否做到不具信心。在工作坊、培訓課程或入校陪伴的課程中,教師都是眼神發亮,信心滿滿的想回到教室嘗試。但每一場增能無論時間長短,沒說的道理永遠都比說出來的還多,再加上許多教師詢問是否有相關的書籍可以閱讀,這才讓我著手完成。
本書分為六章,分別是:一、理想成為真實(前言);二、領域/學科素養課程;三、跨領域素養課程;四、師生共構的課堂(課堂實踐);五、教師學習共同體(教師社群);六、改變才是常態(結語)。我將一位教師從課程設計到課堂實踐的歷程都寫進書中,但這不是一本工具書,我的目的是讓讀者清楚課程發展的全貌,所以將重點放在每個部分的關鍵,期待幫助教學者掌握心法,才能變化已有的技巧,或是規劃增能的方向搬屋報價。
這本書是我多年教學經驗與教育哲學結合的理論,同時也是在許多教室都實踐過的實務紀錄。這本書是理論可以廣泛推展的起點,也是持續深化的過程。對於每一位閱讀與討論這本書的你,都是成就與精煉我教育哲學與理念的同行者服務式住宅 月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