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永康街發現攝影大師」街區藝術展活動主要分為三大區塊:
一、主題展場
- 串門子茶館:「李火增—被遺忘的青春物語.日治時期登錄寫真家」
李火增的作品除了補強、再現日治時代皇民化運動下時代氛圍的見證外,也反射了菁英階層在那時代巨輪中,閃爍著的青春物語。他與鄧南光在日據時期都是台灣萊卡俱樂部的成員,是少數能在胸前掛有登錄寫真家徽章,在如火如荼的戰爭陰影下,拿著鏡頭對準老台北,留下經典畫面的攝影家。本次在串門子茶館的展出,是李火增生平第一次個展,也是塵封了70多年後,首次曝光的作品。
2. 漢方堡店 Panos Café:「真台灣的影像追尋」
參展攝影家:李火增、李釣綸、劉安明、黃伯驥、陳嚴川、陳禮文、周鑫泉
40-60年代的台灣,前輩攝影家們用最真摰的鏡頭,捕捉時代在追求富裕進步的過程中,必然的辛勞與艱苦。對照21世紀現今已數位科技化的台灣,這些懷舊的常民生活影像,更能讓我們體會到,真正台灣人的價值及那一輩人,是如何一路辛勞走過來,造就現今的台灣。
3. 回留茶藝素食館:「金淼寫真館—回首楊梅壢」
金淼寫真館(吳金淼、吳金榮)作品展
一個日治時期郡鄉上,三兄妹用他們最青春珍貴的時間,記錄下楊梅客庄的生活、人、事、地、景。他們的作品,使人聯想到德國攝影家August Sander在「我們時代的臉孔」一書中,一系列日耳曼民族的肖像的作品。本展區以營業照相館主持人的角度,用他們的鏡頭,描繪如此純淨的那個時代,重現被壓抑的青春容顏印記。
- 耀紅名茶藝術空間:「鄧南光—凝視的浪漫」
鄧氏作品最令人心動的部分,並不是因地因時憶舊的感懷,而是鄧氏獨特的鏡頭美學;在快門決定的瞬間中,在鄧氏與被攝體之間,介入及脫離雙重的閃爍中,抽離出一種「距離」,一種等同身受,人性價值的視覺美學。
- 鴉埠咖啡:「不褪色的青春對望」
本展區以青春凝望的時代男女容顏為主軸:日治時期到民國50年代,彩色照片尚末普遍化的發展途中,寫真師用手工著色的巧思,把流行時尚印烙在相片上各顯風姿。
- 布查花園法式料理:「張才的意象地圖」
本展區呈現出攝影三劍客張才的鏡頭下,原住民族群自信質樸的容顏。1947到1950中期這段時期,是張才影像創作的第二高峰。由於跟隨一群台大人類學教授及學者對台灣原住民做深度調查,影像的取擇必須符合人類學研究,進而呈現了人文的質樸原味風格。張才在這一階段的影像投射也深植内心,置換成一種更謙懷、更質樸、直動人心、面對面的貼近,鏡頭不再隱身於角落,瞬間捕捉若即若離、虛實片斷的畫面。這種觀景窗的「對睨」投射交融了雙方的視線,一收一放,寬恕與恩寵,刹那過程間,一張張原住民,雄偉高昂的肖像,收納在張才的觀景窗裏。
7. ?什麼:「尋找台北老記憶」
攝影三劍客鄧南光、張才鏡頭下,老台北的故事場域。
8. 大隱酒食:「回味老台灣食的記憶」
前輩攝影家們鏡頭下,老台灣飲食文化的再現。
9. 東家畫廊:「在永康街發現攝影大師經典傑作展」
本展場以參展攝影家的原作及典藏級的複刻原作為主。
- 青田七六
館內以彭瑞麟的經典傑作為主,如台灣唯一漆金寫真作品「太魯閣之女」銀鹽原作復刻、三色碳膜轉印作品等都在此展出。場外以真人等比大小情境展演,錯置在庭院內,以引人沉緬在時光倒錯的視覺迴想。另一展牆特別規劃鄧南光極小型相機Minox作品。鄧南光在晚期攝影時,經常隨身帶著Minox Camera随意攝獵,並使用柯達Microdol超微粒顯影劑來冲片,放大至9x11公分仍非常清晰。鄧南光的Minox作品,除能佐證大師持用萊卡相機所拍攝的作品在時空、場域上的補強外,對連拍畫面,大師在空間取景的意趣,也能給後學者更多對話思索的空間。
二、攝影工作坊
將舉辦二場攝影工作坊,實際教學及體驗親手製作的樂趣。
1. 日光顯影工作坊
直至今日,古典非銀鹽相紙的轉染攝影技藝,仍是現代藝術一片尚待開發的處女地。如何利用現代科技,把19世紀攝影術發明時期的手工技藝轉化成作品;如何利自然光源,即太陽能的物理性,實體轉印在其他媒材如水彩紙、木質、石頭、棉布等多樣的材質上,是本次工作坊授課的重點。本次日光顯影工作坊將實際操演這兩種古典攝影工藝:Cyanotype藍晒法及Lumen Print日光流明轉印法。
2. 針孔攝影及沖片工作坊
運用基本的光學原理,教大家製作簡易針孔相機及黑白沖片的技巧,體驗底片從曝光到沖洗的過程。 三、攝影講座 邀請各界攝影名家,針對不同主題規劃的講演及評述。 1. 攝影藝術講座 主題:後數位.新古典—古典工藝再創新美學 講師:簡永彬 2. 攝影家座談 主題:從「吾土吾民」到「微光行」—謝春德談攝影生命流域之旅 主持人:簡永彬 與談人:謝春德 3. Portfolio Reviews作品審閱—與大師對話
留言版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