淬鍊重生的藝術新衝擊
台灣優秀的藝術作品繁星點點,但為何需要集體合作的新媒體藝術旗艦型原創計畫卻始終難產,深究其箇中原因,並非文化部不願挹注資源,亦非台灣藝術家技術不足,而是停留在著眼短期計畫成果、看中藝術家知名度與過往輝煌經歷的點型補助政策,卻罔顧線型連結與面型整合的重要性,使得藝術生產的視野菁英化,曇花一現的計畫每年都有,卻無人關心這些創作計畫的續航力與前景,喊了許久的文創平台卻始終流於口號或是一時熱鬧的嘉年華,究竟問題出在哪裡?在這次聲體藝室所參與的奧地利淬煉藝術節 (Schmiede)我們或許可窺知一二。
策展人葉家銘表示「在台灣,似乎看不到一切不成熟的、未完成的作品,假使失敗了,就好像是一個終點,因為那是花了很多心力,很多錢打造出來的。在Schmiede,我看到很多傑出的作品,也有一些粗糙正在發展的創作原型,但那感覺更像是一個起點,Schmiede藝術節真的提供了一個藝術創作的友善環境,不管你來自何方,是否有名,只要你拿出決心在這十天中熱血創作、與他人合作,絕對會讓你徹底脫胎換骨!」
代表台灣獲邀參與Schmiede藝術節的聲體藝室以國藝會視覺藝術策展專案計畫〈解剖課II:瀕死之眼〉入選藝術節,但淬煉藝術節的參展作品形式媒材十分豐富廣泛,不乏許多是新媒體藝術和設計、動畫領域的創作計畫,但也有偏重純藝術或行為藝術的展演計畫。「有趣的是,藝術家並不是將已經作好的作品直接展出,而是透過初步的構想,選擇跟其他藝術家分享交流,或是邀請他人參與自己的藝術計畫,即便主辦單位並不刻意強調最終的創作成果,但是參與的藝術家仍都卯足全力,現場爆表的創意能量十分驚人,即使是從旁觀察協同創作都深受啟發,不同於在台灣參與一般聯展的深度交流經驗更是無比珍貴!」台灣藝術家康雅筑表示。
而由康雅筑和加拿大藝術家Christian Nicolay所合作的作品《攜帶一個物件》,扣合本展以藝術探問死亡議題的主軸,在藝術節現場邀請志願者攜帶一件認為對自己有意義的物件,用物件遮住自己可辨識的部位拍攝裸體寫真,在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皮層之外,重新以物件與自我的情感歷史對話,也令許多在場觀眾為之驚豔動容。
經由本次的國際展覽震撼教育洗禮,〈解剖課ll :瀕死之眼〉的巡演計畫並沒有就此打住,十一月起將返回在台北的台大醫學人文館重新展出,同樣的藝術家組合,不同的城市文化與展覽環境,將邀請台灣的觀眾一同感受接受淬煉浴火重生的「瀕死之眼」!
























留言版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