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好行為持續夠久成為習慣,自動化的結果便能在其無意識下,花最少的心力表現出來,我們也就擁有更多的認知資源,去從事無法自動化的行為,把精力花在刀口上。 ![]()
現代慢性病:拖延
影響健康,也影響財富
以色列心理學家米爾格蘭甚至把拖延這個現象形容成一種「現代慢性病」。米爾格蘭的研究指出,30年前只有五%的人認為自己是拖延者,而這個數字今天已經攀升到25%。
研究拖延及其影響已十多年的加拿大卡加利大學商學院教授皮爾斯.史迪爾就曾指出,拖延幾乎是每個人都有的問題,有80%到95%的人承認自己會拖延,50%的人持續受拖延困擾,更有四分之一的人長期處在拖延的狀態下。
拖延,到底誤了什麼大事?
拖延建立運動的習慣,現代文明病便如影隨形;拖延更是時間管理的大敵,無法善用黃金時間處理重要、棘手的事,會導致一連串的災難。
最熱門的話題:歐債危機、美國衰退疑慮,主事者雖然並沒有視而不見,但是懷著僥倖心理,還在期待傳統經驗中的寬鬆貨幣可以讓問題自然消失,後果是,眼見風暴即將再度席捲而來。
從時間管理來看,你要選擇駕馭時間,還是被時間綁架?從健康管理來說,你是選擇多一點運動,流點汗,還是接到健檢報告書無力回天而流淚?
對付拖延最好的方式就是及早養成好習慣,無論在時間、健康、財富、心靈、人脈等五大需求中做好管理,才能讓你不會陷入各種領域亮起紅燈的險象。
習慣的力量有多大?美國的管理學大師史蒂芬.柯維在其全球暢銷一千五百萬冊的《與成功有約》一書中就提到:「習慣對我們生活有絕大的影響,因為它是一貫的。在不知不覺中,經年累月影響著我們的品德,暴露出我們的本性,左右著我們的成敗。」
成功特效藥:好習慣
自動化行為,能把精力花刀口上
而習慣的巧妙之處就在於,它能使人在一個「無心」(mindless)、自動的情況下行動。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士便曾表示:「我們應該盡可能的將有用的行動自動化、習慣化,而且越早越好、越多越好。」而他如此推論的理由是,當我們越多的行為成為習慣,那麼我們就將更多的認知資源,分配給更複雜的、有意識的訊息處理。
換句話說,當一個好行為持續夠久成為習慣,自動化的結果便能在其無意識下,花最少的心力表現出來,我們也就擁有更多的認知資源,去從事無法自動化的行為,把精力花在刀口上。
名人好習慣一:手表調快八分鐘
李嘉誠,83歲仍要比快比好
尤其,這些帶來成功的習慣,甚至看起來相當微不足道,但持續一輩子,就是成功的推手。舉例來說,香港首富李嘉誠從小時候在茶樓當跑堂夥計時,就習慣把鬧鐘調快八分鐘,這是為了讓自己提前做好準備。經過多年努力,他成為香港首富,但即使到現在,83歲高齡的李嘉誠仍然維持著把表調快八分鐘的習慣,快八分鐘讓他可以做得比別人快、比別人好。
(轉自網路)
本文最後由 Citytalk城市通 於 2012-1-18 17:44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