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高學業成就青年是被鑲嵌在升學競爭體制裡最深的一群人,他們的悲歡也被台灣的社會氛圍擠壓成不同的形狀,以適應生存。
中研院社會所副所長吳齊殷長年投入青少年研究,更參與自 1999 年起的「台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計畫(Taiwan Youth Project, TYP),此計畫為了解在快速變遷的台灣社會中成長的青少年,如何受到各種力量形塑影響。吳齊殷從資料庫中分析發現:台灣青少年的學業成就和情緒困擾呈現正向關係,學業成就高的青少年,心理痛苦的程度也高超聲波掃描。
這結果與一般西方研究相悖,在歐美國家通常成績優秀的學生擁有較佳的心理健康狀態,而台灣的數據趨勢則與韓國類似。「這可能跟所謂的升學競爭是相關的,被儒家文化影響的這種社會,太把價值定於一尊,」吳齊殷指出,學歷在台灣仍是社會審視個人價值的主要標準之一,使得所有人都被迫擠進升學競爭的管道裡,而未考慮個人稟賦所在。
升學主義對學生造成的傷害不是新鮮事,這種填鴨式教育早在 1990 年代就受到詬病。1994 年 4 月 10 日,各界團體發起「410大遊行」,在國父紀念館廣場上焚燒寫著標語的大型紙板,其中一張便是「悼升學主義」,遊行成員更在後來組成 410教改聯盟,提出廣設高中大學等訴求,奠定後續台灣教改的主調深層洗牙。
民間和政府都積極想拿掉青少年身上沉重的學業負擔,不少教養雜誌和專欄文章紛紛強調應該讓學生「多元學習」,探索自身興趣所在、發展不同領域的專長,讓孩子「成為他自己」頓時變成最熱門的口號。
小嵐便是在這波聲稱多元價值的風潮裡成長。在她出生前的 1994 年,台灣實施第一屆學測,提供大學聯考以外的選擇;在她要上小學的 2001 年,高中體系也跟進多元入學的政策方向,將高中聯考改為基測,兩者的改革重點皆為抹去大考成績作為唯一標準,納入在校成績和多元學習表現公司禮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