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來樂觀熱情的詹敬農,坦承自己面對學生時,覺得和他們最大的不同是:「從小父母教給我,讓我相信的就是『任何事情只要我努力,就能得到』。但是,我的學生都覺得自己一定沒機會,所以他們常常說『沒關係』!」詹敬農觀察,偏鄉學校常常獲得不少資源捐贈,然而這些捐贈也是一種標籤,看似讓孩子不用努力就獲得資源,其實是直接讓孩子知道自己是接受捐贈的弱勢、對生活現況沒有選擇突破的力量移民加拿大條件。
從一個追夢的出版業童書編輯、為了實現大學願望到動物園工作一年,一路都朝理想踏實邁進的詹敬農一直在想,要如何挑起學生對未來的想像、對自己有所期待?
她開始動手找資源,不僅上網募到了待用課程,把外面的人帶進偏鄉校,讓孩子看看不一樣的面貌與職業想像。她還向教務主任大膽提議,國文課不用課本,改上西遊記,讓學生練習靜下來聆聽、進而思考、討論內容。她帶孩子走出教室,看雨後天青的彩虹、跑操場細細體會流汗,然後回到教室案上寫關於彩虹、汗水的詩。在體制限定授課科目、時數的規範下,她爭取課程彈性設計的空間,想辦讓生活連結進教室內的學習、努力讓孩子看的見、摸的到目標香港專才申請條件。
想找到屬於偏鄉孩子的教育
這位入選為「關鍵評論網」2016未來大人物的偏鄉教師,3年下來努力抓著孩子的手去挖掘自己的美。即便已經廣獲外界肯定,這個暑假,詹敬農依然得等待三招後的結果決定去向。採訪當下,詹敬農道出體制內與外、現實與理想的碰撞:「我現在真的不知道能否留在介壽國中。」雖然去留盤旋不定,詹敬農的新目標卻立得堅定:想研究另類教育,為這群孩子創造出屬於他們的學習方式中學派位。
近年實驗教育法掀起各類別教育模式廣泛討論,重塑偏鄉課堂樣貌,並非不可能。詹敬農看到了機會,不僅主動尋找管道請益,更在去年申請上政大教育所:「我想研究另類教育,也還在思考工作與學業怎麼權衡,希望從中找到與原住民文化教育連結的好方法,讓整個偏鄉環境、家庭都能參與孩子的學習。」今日截稿前,這位為理想奮鬥的輕熟女捎來好消息,三招已過,將留任介中;她也持續心懷著孩子們的真,設法向外界、學界尋找新解方,企圖帶給偏鄉原民孩子最適合他們的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