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上一文章 下一文章

[生活] 健康生活方式:各年齡段怎麼飲食最佳 跑步能延壽

[複製網址]
1

【飲食篇】

一輩子的飲食計劃!40歲吃綠菜50歲吃黃色食物

每個年齡段對營養的需求不同,雖然都是以營養均衡為基礎,但還應該稍有所側重。

▲20歲少吃加工食物

20歲的年紀身體機能活躍,代謝速度較快,所以攝入的能量也相應多一些。然而,要確保你的能量是從營養豐富的食物中攝取的,比如全穀物、蔬菜、水果、蛋類和豆類,不要過度依賴加工食物。

當身體機能比較活躍時,你需要的不僅僅是更多的能量,還有那些能幫助卡路里轉化成能量的重要營養素。這些重要的營養素就包括B族維生素,B族維生素存在於燕麥、瘦肉、大多數種類的蔬菜、牛奶等食物中。

▲30歲吃菜好色護皮膚

到了30歲,生活壓力越來越大。每餐吃一些全穀物和富含蛋白質的食物,避免垃圾食品,有助於緩解壓力、平衡血糖。且要繼續補充B族維生素。

這個階段通常開始出現皺紋,要多攝入水果蔬菜以增加身體抗氧化力。五顏六色的果蔬是最好的途徑。多吃橙色的、紅色的和紫色的食物,如紅薯、胡蘿蔔和紫甘藍等。

▲40歲多吃綠菜護好肝

這個年紀,生活和工作壓力比較大,而當壓力增大的時候,人體內鎂元素的水平會降低,可以通過食用大量的綠葉蔬菜或者膳食補充劑來補充鎂,它可以幫助放鬆肌肉、改善睡眠、平衡荷爾蒙。

從40歲開始,我們開始明顯感受到年齡的變化。關節開始疼痛,皺紋開始增多。從五顏六色的蔬菜中攝取大量具有抗氧化和抗炎症作用的營養素可以幫助延緩上述症狀的出現。

▲50歲多吃黃色食物

通常,心臟的健康問題在這個年齡段很容易凸顯出來。建議這個年齡的人群,多進行規律的運動,警惕膳食中食鹽的攝入量,吃大量的蔬菜水果以攝取膳食纖維和抗氧化物質,對於保護心臟健康尤為重要。

在從40歲到50歲的這十年中,你可能會出現明顯的視力下降。葉黃素集中在視網膜黃斑上,可以幫助保護眼睛。為了減緩這種變化,可以多吃一些富含葉黃素的食物,比如菠菜、甘藍、花椰菜、黃椒、南瓜、優質蛋類和奶類等。

到了50歲的年紀,歲月的痕跡開始清晰地體現在皮膚上。因此,我們又多了一個需要大量食用橙色、黃色和綠色蔬菜的理由。這些食物提供的大量類胡蘿蔔素能有效對抗皮膚的損傷。【詳細】

合理膳食均衡營養

合理膳食是健康四大基石之一,是養生保健的基礎。

▲體質養生營養互補

中醫學十分重視飲食與養生保健的關係,認為合宜的飲食是安身益壽的基礎。平衡膳食最大程度上保障了人體營養需要和健康生活,人類的食物是多種多樣的,各種食物所含的營養成分不完全相同,所以需要多種食物組成,才能滿足人體各種營養需要,達到合理營養、促進健康的目的。中醫學認為人體有不同的體質,而所有的食物亦有溫、涼、潤、燥、補、瀉的特性功效,在食物的選擇上應當注意與人體的體質屬性相適宜,所謂“相宜者養形,不宜者傷身”。

▲“薯”我為先

薯類包括馬鈴薯、甘藷、木薯等,薯類含有大量的維生素,有補益氣力的功效。最好的食用方法是蒸食,在此基礎上,可以再加點花樣,例如芝士焗紅薯。尤適合氣虛體質,元氣不足,常常感到疲乏,氣短,自汗​​等。

▲“谷”中求精

穀類包括米、面、雜糧,小米入脾、胃、腎經,可以健脾和胃、滋陰養血,每天早晨最好喝一碗小米粥。特別適合平和體質的養生,陰陽氣血調和,體態適中,面色紅潤,精力充沛的人。

▲血“肉”有情

動物性食物包括畜、禽、魚等。甲魚可以壯陽氣,補益陰虛,可以做枸杞沙苑甲魚湯,每月喝兩次,尤其適合陰虛體質的人,如形體偏瘦,口燥咽乾;羊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中醫認為可以補腎壯陽、暖中祛寒,特別適合陽虛體質,陽氣不足,手足不溫,畏寒怕冷,陽虛的人可以每週喝一次羊肉豆腐湯;驢肉,《日華子本草》中指出:“驢肉,解心煩,止風狂。”是改善氣鬱質的佳品,可以每週吃一次豆豉驢肉,尤善於氣鬱體質養生,氣機鬱滯,神情抑鬱,憂慮脆弱的人。【詳細】

【運動篇】

科學證明跑步能延壽

據法國雜誌《費加羅女士》報導,美國最新研究表明,每堅持跑步1小時,可以延壽7小時。

最新研究表明,跑步是延壽的最佳方法。3月底,《心血管病研究進展》雜誌發表了一項美國愛荷華大學研究者的研究。該研究表明,即使偶爾吸煙、喝酒,常跑步的人平均壽命也要比不跑步的人長3年。【詳細】

“飯後百步走,能活九十九”被指不靠譜

人們常說“飯後百步走,能活九十九”。現代社會,白天工作壓力大,飯後散步成了很多人生活中的“標配”。不過武漢市常青花園的錢婆婆前不久飯後出去散步竟突然暈倒了。

專家點評:飯後緩慢走路是對健康有益的,快走的話容易傷害消化功能。尤其是患有冠心病、高血壓等病的老年人,飯後不要貿然快走,否則會增加心臟負荷,使心、腦供血不足,出現頭昏、眼花、乏力、肢麻等症。【詳細】

快步走六千步足矣

走路是最實惠的一種保健方式。日前,美國斯坦福大學研究人員以每天走路步數為指標,分析了全球46個國家和地區居民的活動水平。結果發現,中國香港地區和中國大陸高居最愛走排行榜前兩位。

華南師範大學體育社會學教授盧元鎮說,為了健康,每天要走1萬步,但這個1萬步也要分情況看。如果是慢步行走,包括每天零散的步行,1萬步的運動量可以接受,但如果選擇快步走,每天6000步足矣。【詳細】

【生活作息】

“過午不食”養生法很害人!腸胃損傷尤其大

“過了中午,尤其晚上就不要吃了!”在不少愛“養生”的人眼裡,這種說法可謂是深入人心,但是這種做法真是坑人沒商量。

最近有新聞稱,一個29歲的男子,堅持5年不吃晚飯,結果胃里長出兩個大潰瘍。

“過午不食”的說法來自佛教,“過午不食,食慾少,能減少男女愛欲之心;能得身心輕安,讓腸胃得到適當休息……”,對於僧侶們來說,每餐吃完飯後主要就是打坐修行,熱量消耗少。而對於我們每天要走幾千步、大腦還需要飛速運轉的人來說,吃了中午飯就再不進食,實在很不科學。


收藏收藏 推 噓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文 登錄 | 註冊

本版透可值規則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