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上一文章 下一文章

[韓式/日式] 台灣「醜」在哪? 日式、西式、歐式建築 樣樣有,我們的...

[複製網址]
1
還記得多年前,在我還沒踏出亞洲,
口口聲聲大喊:「我愛台灣,深耕寶島,」
這種口號時,
教授一句:「新莊超級醜,板橋有夠臭,」
讓我嗤之以鼻,大為震怒。
當時我心想:「那你可以不要待在這啊!
這就是我們的美!」
於是背骨挺直,轉頭面向窗外抗議,
這時映入眼簾的是鐵皮屋加蓋的隔壁大樓,
我還咕噥著:「哪有這麼醜…」

從這裡,你就可以看見,
當年的我是對生活美學無感的最佳代表,
瞎挺本國的優良範例。

記得小時候,我學美術學得十分挫折。
老師總是告訴我們:
「小朋友,雲要畫白色,太陽要黃色,
天空呢,那當然是藍色的囉!」
但作品交出時,我就把雲畫橘色,
太陽畫灰色,天空用黃、紅、白去堆疊色彩。

「妳為什麼畫成這樣子,
老師剛剛不是有跟你說明了嗎?」

「我知道它們本來都是些什麼顏色!
可是老師,我的雲是跟天空融合在一起,
所以不能只有白色,太陽要下山了,
所以畫成灰色,後面隱約還有月亮。」
我說明道。

老師疑惑了一陣後,還是說:
「可是如果我只讓妳一個人這樣畫,
其他同學會很困擾,
不知道老師教的對不對。」

但堅持己見的我,
還是持續成為老師頭痛的對象。
這樣的狀況持續到我換了一個美術老師,
喜歡色彩的我,才能在畫紙上隨心揮灑。

或許現在的家長很積極地為培養孩子的「美感」,
從小便把他們送去美術班、畫室,
為要讓他們符合現今國、
高中美術資優班的美感標準。

但美的標準到底是什麼?
是怎樣被激發?
是關在一間密閉空間,
老師將一個半小時的「主題課程」
分享給孩子們後,
再由他們評斷孩子程度在哪嗎?

美到底能不能被打分數?
藝術總被認同是陶冶性情、放鬆心情的媒介,
但在我兒時的記憶裡,
美術、畫畫從來不是一種快樂的學習,
反而是加諸在身上的無形壓力。
當時的我,喜歡跟媽媽去逛街,
摸摸衣服的布料,
跟媽媽分享衣服上圖騰的設計,
從中瞭解色彩怎麼運用,
進而創作在我的畫紙上,
這樣的方式,卻成了我跟老師之間的矛盾。
收藏收藏 推 噓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文 登錄 | 註冊

本版透可值規則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