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上一文章 下一文章

[文藝/劇情] 遙遠的台灣之光.真正的棒球電影-KANO

[複製網址]
1

 

  2008
,《海角七號》,相信在未來的三十年以內,甚至是五十年以內,這部電影的誕生乃至於幕後最大的推手,都將會是人們談論起國內頂尖的電影工作者時,必然會討論的一個人物。人們透過票房、環境、以及各種角度試圖去了解一部電影大紅大紫的原因,隨著時間的推移,魏德聖導演於2011年以《賽德克巴萊》向世人證明他對於電影的夢想不只是幾億的票房,他採取了破釜沉舟的勇氣來告訴全台灣的觀眾,他要說的故事,值得如此不顧一切的去打造。

     
坦白說,在《KANO》上映以前,筆者一直認為魏德聖當年製作《賽德克巴萊》的預算,賭得太大。台灣的電影市場畢竟就是那麼大,他所選擇的題材又未必能打入中國市場,如此豪擲金錢與人力,再加上選擇搭景前未考慮到氣候的影響,一度虛擲了不少預算,一路走來,既是摩頂放踵,也是披荊斬棘。然而,五年過去了,這段期間,國片過度仰賴本土題材且鎖定特定族群的製作公式,無不顯露出短視近利的思維,更在自家金馬獎上遇上近乎全軍覆沒的窘境。




     
一個成熟的電影環境,理應包涵各種電影作品,因為社會上有千百種人,這也意味著有千百種口味等待被滿足。
    
     
但是在《KANO》之前,《賽德克巴萊》之後,除了《看見台灣》以外,《大尾鱸鰻》坐享4億的票房、《大稻埕》3億、《總舖師》3億,一整年下來,吸走了超過國片十億的票房,看似廣受歡迎,卻未見國片真正的進步。過度精緻的場面、過於媚俗的風格,佔去百分之八十的市場,然後淹沒了《志氣》、《明天記得愛上我》、《拔一條河》、《失魂》等,作品的思想與情感更臻完備的電影。這樣的榮景何其脆弱?看似高漲的票房卻凸顯單一的類型一再被重複使用,「本土」、「搞笑」、「豬哥亮」,Then

     
直到筆者看完《KANO》,我只能心存感激的謝謝魏德聖、馬志翔,以及努力的幕後團隊,國片截至目前為止,果然還是需要像他們那般追求高品質,追求紮實的製作以及撼動人心的故事,方有撥雲見日的未來。




     
在此之前,國片亦有三部關於棒球題材的電影,《球來就打》、《天后之戰》、《球愛天空》,近日再做比較與分享。《KANO》選擇貼近歷史,而非「改編」。所有片中的球隊球員皆為素人進行專門的訓練,而非隨意挑選明星偶像,做做樣子就上場。我們可以看見
KANO》的球員演員們強健的體魄與訓練有素的姿勢,細節上,演運動員可以仰賴運鏡或剪接來彌補終究不是專業運動員的部分瑕疵,但是《KANO》在拍攝前的準備就已經預期要將這些瑕疵盡可能剔除,好讓故事中的角色更加真實,更具說服力。




     
全片的故事主線僅為:「一支從未贏過的球隊於一年內翻身打進日本甲子園冠軍戰。」乍看之下並不複雜的劇情,其實更難處理到好。《KANO》一方面對球隊的蛻變進行抽絲剝繭式的描寫,一方面也在人物情感乃至於當時台灣的重大史實進行勾勒。我們可以看到教練真正下場提供個別化的專業指導,以及其他非球技方面的心態要求與精神儀式。與其說是熱血,不如說《KANO》所具備的,是一種堅定不移的信念。

   
「不要只想贏,要想不能輸。」一句關鍵的台詞,也點出比賽中,球員們求生存的正確思維。這句話的反面解讀可以是:「想贏只是說明了怕輸,與其如此,不如想一想,如果不能輸,那該怎麼做?」




     
嘉農最後未能贏得總冠軍除了已為史實之外,也是這個故事得已展現勝負以外的珍貴事物的機會。那是一種團隊齊心面對挑戰的情感,是一種台灣棒球勇闖甲子園的意義,是打破種族藩籬進而體現真正的運動家精神,也是一種輸了冠軍卻贏得天下人尊敬的力量。

     
台灣一直是一個淺根國家,面對各種殖民歷史與得來不易的民主自由,台灣人對自身國家的認同感往往不是來自於政府,而是那些在國際上發光、發熱的台灣之光。我們渴望透過優秀的表現與成績被世人所知,我們並未汲營於一個「國家」名號的認可,因為我們已經具備國家概念完整的「條件」,我們所欠缺的,是能見度。《KANO》是一盞點亮國片的電影之光,將來,勢必會有更多如《KANO》的台灣之光,替國人點亮台灣。




以下為歷史知識補充轉載:

http://www.funscreen.com.tw/headline.asp?H_No=500





收藏收藏 推1 噓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文 登錄 | 註冊

本版透可值規則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