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台灣而教」董事長劉安婷談到 AI 時代的成功路徑,已經完全不同於工業時代,作為大人,要先被教育、被改造,才能去談「用生命影響生命」......
AI 不只是一個新技能,其實代表一個新時代。過去工業時代是一個生產線標準化的思維,有一條很明確的成功路徑:讀書、成功找到穩定、可以養家活口的工作,認真的、腳踏實地的去做,正向的貢獻於社會,然後早日退休雲遊四海。這可能是我父母那一代最美好的人生想像洗水缸。
但在 AI 時代,不斷有新工作產生,連 AI 這一行的博士、領域專家,每四到五個月,工作職位都不斷調動,要重新學習新的內容。成功的路徑非常蜿蜒,我甚至沒有辦法預測我自己或是我孩子的未來長什麼樣子。這時候內在的動力就比過去重要非常多。因為這麼的蜿蜒,你投入的資源不一定立竿見影,你過去做對的事情,現在好像不一定有成果,沒有人有正確答案,沒有人可以告訴你怎麼做一定對,所有的基礎假設都要被打破,這其實是一個很無力、很迷惘,甚至很折磨的一個過程服務式公寓。
要怎樣幫助我們的孩子?就是要去找到內在的動能,在未知裡面不只是求生存,甚至可以找到探索跟發掘的樂趣。TFT 成立至今十年,我們當年陪伴的小學生,現在念大學了,回來 TFT 當大人的志工。十年來我們一直在追尋,如何成為用生命影響生命的個人跟群體。
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我們用什麼樣的生命去影響其他的生命,要先看看我們自己作為大人如何再被教育、再被改造,再去挑戰、再去談我們要如何用技術跟工具去面對我們的學生。例如,我們告訴孩子要從失敗中茁壯,但我們自己當學生的時候卻絕對不可以失敗,那我們要如何先自我突破,如何訓練自己在失敗中茁壯?
這一點都不簡單。我們常常說「失敗不可怕」、要有成長型思維,但是去到公園,特別現在做小小孩的爸媽,我常脫口而出「不要跌倒啦」、 「對不起,我不應該這樣講話」(擔心我這樣講話會不會造成他一輩子的創傷),或者「對不起,我不能這樣教你」等等,有很多焦慮,我們作為爸媽都很害怕自己失敗、害怕自己做錯,這是一個很深刻的人生體驗,我們怎麼樣面對自己生命中的失敗、挫敗、不完整大班椅?
不管是我們擔任任何角色,專業角色、父母的角色、老師的角色,情緒智商聽起來好像很高大上, 但就是這個面對失望跟失落的能力。TFT 最近策劃了一個展,主題是「你想成為什麼樣的大人」,有一個展區左邊的命題叫「如果長大是一場探險,你會出發去哪裡」, 右邊這個叫「大人後的成長痛」, 這兩個展區都在談真實的挫敗故事。 我看到有幾個很年輕的孩子在這裡邊看邊哭,問他們為什麼哭,他們說的話讓我很有感觸。有一個孩子說,「我在想我的存在、我現在的選擇,在我父母眼中是不是一個失敗? 我在想我所謂的冒險,在其他人眼中是不是一種失落?」 如果我們大人沒有辦法調整我們的眼光,我們做再好的技術跟方法, 說不定我們的孩子、我們的學生 還是會覺得在大人的眼中,他們是一種失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