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上一文章 下一文章

[生活] 隔海也能重回故鄉

[複製網址]
1
台北市當代藝術館前身為日治時期的「建成小學校」,孕育了許多台灣出生長大的日本人,也就是所謂的「建成灣生」。這群灣生對從小生長的台北有著濃厚情感,即便在被遣返回日本的幾十年後,仍會定期回來母校。可惜隨著年紀增長,加上疫情阻撓,他們能回台灣的機會越來越少,但對兒時故鄉的思念卻仍放不下,甚至有灣生離世時,還將墓碑刻成台灣的形狀。台北市當代藝術館有感於此,決定引薦隔鄰的建成國中與 Meta、台北市電腦公會合作,開啟長達兩年的「重逢—VR 校園導覽影片」計畫。

《重逢》整部導覽影片從腳本策劃、拍攝等等全由學生們一手包辦,成品看似簡單,但一路上卻是充滿難關。像是如何操作 VR 技術,對於這群14、15歲的國中生不僅是初嘗試,更宛如「越級打怪」般,連基本概念都不熟悉。因此 Meta 及台北市電腦同業公會安排了講師開啟短期培訓,像是 VR 原理、應用範圍以及體驗等,幫助學生在規劃腳本時能有更可行的想像。

接著學生開始跟老師討論如何撰寫拍攝腳本、分配由誰擔任校園導覽者、由誰掌鏡拍攝、選擇哪些場景,更重要的是也要預先設想,這些畫面在 VR 世界中可能呈現的樣貌。

光這些前置作業,就需要花費學生許多課餘時間來討論與準備,但學生們依舊充滿熱忱,自發的找時間練習操作 VR 裝置與360度攝影機。歷經兩周的練習後,開始進行影片之拍攝,挑選了灣生爺爺奶奶們最有記憶點且懷念的幾個場景:台北當代藝術館正門口、建成國中校門口、椰林大道、教室與校園迴廊等地進行拍攝,同時也安排兩位同學身穿建成小學校的制服一同拍攝,讓灣生們更能身歷其境。

但拍攝的過程中,終究不免突發狀況。參與計畫時僅國二、扮演建成小學校學生的顏琬恩說,拍攝當天他有點緊張,導致無法在鏡頭前自然的表現。除外,加上當天陰雨綿綿,導致一個片段需重拍多次,十分考驗學生的耐心。

即便中間困難重重,學生們依舊努力克服,並在講師協助下進行影片的剪輯、旁白配音與自上字幕等後製,這支由學生製作的「建成校園 VR 導覽影片」就此誕生。

收藏收藏 推 噓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文 登錄 | 註冊

本版透可值規則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