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4.17(五),晚間7:30-9:30
講者:陳俊霖(精神科醫師,榮格分析師)、蔡怡佳(本書作者,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副教授,小小書房心理學讀書會leader)
費用:150元(會員當次購買活動用書享85折優惠;非會員當次購書可享一般書籍9折優惠,並可成為會員)
報名:https://www.beclass.com/rid=2343b7c5e6f6e7d3a9d3
地點:小小書房.小小café
新北市永和區文化路192巷4弄2-1號
(捷運頂溪站2號左轉直走到文化路再左轉直走)
電話:2923-1925
smallidea2006@gmail.com
*四月份講座我們將會依武漢肺炎的疫情適時調整,因此請填寫報名表時,仔細核對您所留的資料噢!
怡佳老師說:多年前,當我還是心理系的研究生時,選擇了臨床心理學做為主修。在醫院實習時,曾經遇到一位三十幾歲,身形高壯、被診斷為有「宗教妄想」的男子,常常在走廊上以跪拜的姿勢不斷叩首,口中說著「平常人」都聽不懂的話。護理人員雖然常企圖勸他回自己的病房,但很難叫得動他。因為他在精神科病房中很醒目,不難聽到關於他的傳言,據說他的「宗教妄想」與「王爺」有關。就精神醫學來說,「妄想」意味著與現實不符合的思考內容。「王爺」雖然是台灣民間信仰中的知名神明,但當祂成為精神醫學所認定的妄想內容時,意味著祂已經跨越了精神醫學或是心理學中現實感的界線,成為病人「症狀」的表達。宗教世界中的真實,在這個脈絡下,成了言說疾病的表徵。
多年後,當我開始踏入宗教研究的領域時,慢慢有機會把心理學的知識與宗教學的知識進行對話式的整理。在這個過程中,這位被認為有「宗教妄想」的男子在精神科病房中屈膝的身影常浮現在我心中。他跪拜所指向的那個世界,與他的心靈存在著怎樣的關係?這個對他而言很重要的宗教世界,與他的疾病又有怎樣的關係?這些關係能不能以「宗教妄想」一以蓋之?宗教的世界常常指向對信徒來說無比真實、卻又不可見的實在。從心理學的角度如何理解這個「不可見的實在」呢?「真實」與「虛幻」的界線如何區分?「實在」只能有一種嗎?相關的思考與討論我已經發表在去年底出版的專書《宗教心理學之人文詮釋》之中。回到「宗教妄想」這個主題,「宗教信念」與「宗教妄想」如何區分?靈性與病症的界線在哪裡?不預設宗教或文化立場的精神醫學與信徒的宗教世界相遇時,如何理解後者充滿主體動能的心靈呢?如何看待病人的靈性?宗教傳統中不乏對於人之精神世界的照顧,這些「宗教療癒」的實踐如何與當代精神醫學對話?在這個對談的講座中,我將與讀者分享《宗教心理學之人文詮釋》中〈精神分析、文化與療癒〉這一章的內容,並邀請兼具精神科醫師與榮格分析師的陳俊霖擔任與談人,一起來討論這些議題,很歡迎對宗教心理學,以及對上述議題有興趣的朋友們來參加!
資靜說:年初在小小舉辦的《成為一個新人》新書發表會上,作者張子午以龍發堂為背景來討論精神疾病患者的處境,作為一曾納高達數百人的收容組織,龍發堂是公衛系統難以介入之地,其宗教色彩與爭議不斷的管護模式,也讓對社會大眾對其收治行為有膜拜、仰賴、嘲弄、汙名與批判等判然不同的印象;張子午更隱隱指出臺灣現代精神醫療觀點與龍發堂內神蹟敘事的批判立場。神蹟、靈性等宗教性體驗之於個體,究竟是一種荒謬的幻覺,還是真的能帶來治癒的可能?
當宗教體驗、宗教妄想成為「症狀」,信徒也成為「病人」,要如何去區分妄想與現實的界線?有沒有可能,宗教體驗也是種治療呢?當宗教經驗成為療癒的可能,我們該否定它、說一切不是真實的嗎?信徒的世界有可能有其他的理解角度嗎?
《宗教心理學之人文詮釋》也許是一個機會,它會告訴你古典精神分析「宗教即幻覺」、超驗的「宗教就是神祕信就對了」以外的觀點,無論是無神論還是有神論,這本書都未先入為主地去定義或批判,而是使用宗教與心理學兩方的語言,試圖去詮釋一種作為人的心靈狀態。
做為學術書,前兩章非常細緻地爬梳了宗教心理學的脈絡、宗教心理的起源,以及佛洛伊德、詹姆斯、喀卡爾、榮格等人對於宗教經驗的解釋。「西方」所宣稱的,其一般性、普世性的精神分析理論,亦有種種修正與詮釋,文本罅隙中存在著曖昧,不同文化對於現象的理解也是多元的。譬如喀卡爾考察印度的民間宗教時,發現傳統精神分析治療裡的「醫者─病人」,與印度宗教內的「上師(guru)─弟子」關係有相仿處,但背後的文化價值與療癒目的不一,不能以西方精神分析理論一概套用。以「療癒」為共同關注的焦點,宗教與心理學使用的語言也能彼此轉譯、交流。譬如我們常聽到的,佛教語境裡的「修行」,在心理學亦可能是一種直面與接納自身欲望的行為,是對自身欲望的認識與體驗。
那麼,有時被視為「幻覺」的宗教體驗,放在這樣的互看與對話下,又會有什麼可能呢?
本次座談會邀請俊霖醫生與怡佳老師對談,我們有更多機會聽到精神醫學實務上的案例,也邀請你一起聆聽這場對話,感受宗教以及心理學之間的張力、交接與火花。
留言版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