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稱巴哈的48首平均律為音樂中的舊約聖經,而貝多芬的32首鋼琴奏鳴曲則是音樂裏的新約聖經,貝多芬的32首鋼琴奏鳴曲(不!其實還有三首他在11歲時,就完成的Kurfürsten奏鳴曲,總共35首),從1780年代直至完成最後一首奏鳴曲的1822年之間,寫下貝多芬的一部精神生活編年史。
在這些鋼琴奏鳴曲中,沒有自我炫耀,沒有浮華虛偽的技巧,展現的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神性與來自大自然的靈感、觀察,還有個人與命運抗爭的戲劇性。曾經多次彈奏,錄製過所有貝多芬奏鳴曲的鋼琴家阿勞(Claudio Arrau, 1903-1991)曾經說過:「對我,貝多芬一直都代表著人類精神的勝利。」
雖然在風格上很難明確區分,然而這些鋼琴奏鳴曲,早在1855年就被俄國德裔音樂學家蘭茲(Wilhelm von Lenz, 1809-1883)出版的貝多芬傳記《貝多芬和他的三種風格》(Beethoven et ses trios styles),書中將分成創作的三個主要時期:
- 從作品2號到作品22號為早期奏鳴曲,結構古典而精簡,符合古典時期的傳統,然而卻又具有大膽的開拓與獨創性。
- 中期包括了作品26號到作品90號的奏鳴曲,從早期作品對於古典結構的摸索,到中期作品貝多芬已達到了寫作古典奏鳴曲式之巔峰,心靈強烈起伏,充滿了創新與澎湃感情!
- 晚期風格從作品90號開始,到作品111號。作品90中可以看見貝多芬曲風的轉捩點,逐漸從中期走進晚期近乎浪漫的軌跡,激情不再狂吼,然而感情的豐富卻深刻的不尋常。作品106號、寫給「Hammerklavier」的大奏鳴曲,為貝多芬最偉大也最具挑戰性的鋼琴奏鳴曲之一,演奏技巧的困難與恢弘的篇幅一樣巨大,需要鋼琴家強力而緊張的創造意志。到了最後的三首奏鳴曲,我們看見一位天才成熟地走入浪漫時代,傾訴耳聾後,他的無聲世界中最內在心聲。
2014年適逢我與魏樂富在台任教35年、彈奏雙鋼琴35年,看著台灣培養出的許多優秀鋼琴家,陸續負笈出國留學、回台執教,有的已經在國際樂壇發光發熱。為此,這次我號召了10位年輕的鋼琴家,都是就讀或畢業於國內外頂尖學校的好手,一起來完成這項不可能的任務,由他們攜手合作,以不同主題安排的7場音樂會演出,以及4場專題講座,完整呈現貝多芬的35首鋼琴奏鳴曲!(文/葉綠娜)
【導聆講座場次】
2月14日 星期五/19:00
從古典開始的早期奏鳴曲(包含長期被忽略、未收錄於作品編號的三首11歲作品)
2月15日 星期六/14:00
中期奏鳴曲:「大自然」與「歷史傳統」的創新
2月21日 星期五/19:00
晚期奏鳴曲的「掙扎」、「賦格」 與「昇華」
2月22日 星期六/14:00
從書信看內在生命的連結:他的愛情與苦痛
主講人:葉綠娜老師
地點:史坦威鋼琴中心(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22號11樓)
洽詢電話:02-2577-2568
※ 講座免費入場
※ 貝多芬35首鋼琴奏鳴曲系列音樂會:
http://www.artsticket.com.tw/CKSCC2005/Product/Product00/ProductsDetailsPage.aspx?ProductId=oK4bYlG1GfxsXFjgtNUCxw
留言版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