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是由觀念形態而形成視覺現象,即藝術。即使是宇宙、大自然之任何物質…一個「樹根」、一塊天然的「石頭」, 沒有任何加工,巧心人士看出它是「女人」或是「老鷹」它就成了「藝術品」──只是一件物質,注入了人的觀念而有了「生命」和「意義」。-龐均《油畫技法創新論》
龎均出生於具藝術教養的家庭,五○年代畢業於北京中央美術學院,接受了徐悲鴻寫實體系的教育,培養了堅實的造型功力,並認真鑽研西方古典藝術和現代藝術,吸收各自的專處。在油畫與水墨畫之間,他也認識到,兩者雖是不同的體系,卻也有融合的可能。
龎均的油畫作品保持了油畫語言的特性,又融進了水墨畫的寫意性,具有革新精神。他謹慎地、有節制地捨棄傳統繪畫的模擬寫實性,走向自由表現。他創作中所運用的寫實造型與結構性是經過改造的,和水墨畫中的寫意性相近,相互融為一體。而他對藝術的堅持,是自由心境的基礎;他表示,「沒有畫什麼特別的東 西,只是畫自己的『心』」。在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以真誠的態度作畫,畫得自由、輕鬆。也因此龎均的作品內在是凝練、緊湊,外在卻自由、灑脫。動與靜的結合 在龎均的畫筆下相得益彰,形成「應物象形」、「氣韻生動」的藝術效果。
龎均的風景作品,色彩有別於絢爛飽滿的靜物畫,優雅含蓄,舒緩沉靜的近乎寂寥。澄澈的藍綠,溫暖的淺黃和微茫的淡灰,像是縈繞於作曲家心頭的基本樂句,它們迴旋往復,構成一首又一首山水園林的抒情曲調。龎均以畫筆抒寫煙水迷濛的江南印象,無論高聳的山峰,還是平遠的溪澗,抑或是黑瓦白牆的農家小院、 青石板路,處處散發著靜謐、自在、和諧的氣質。所呈現的是寧靜氛圍,色調紓緩悠久。
於此次展出作品中,「水上木屋」、「清晨的浮雲」、「社區小景」等透過藝術家的慧眼觀察,捕捉了日常所被忽略的平凡景象;「江南居家」、「宏村系列之三」、「500年石板街」和「一品更樓黑瓦白屋」等,不僅表現山水意象的透氣度,更將歷史的記錄與傳承注入題材。
龎均強調,『寫生就是一種「觀察」與「手感」的結合』,「不斷地寫生乃是藝術家創作之本。」每幅作品都是現場完成之作,而作畫的時間地點不會再來,這也是畫面生動之所在。
去年新春,「赤粒藝術」於台北市大安區擴大成立展出空間,開幕展「花景之春-龎均油畫展」,受到各界的鼓勵與支持,一年的歲月即將過去,「赤粒藝術」再次於2012年開春舉辦「龎均-風景藝術專展」,本著一貫堅持的態度,展現畫廊推廣藝術文化的企圖與決心,冀盼與雅好知音共賞佳畫。
▇ 展覽時間:2012/1/28~2012/3/18
▇ 展覽地點:赤粒藝術(台北市大安路一段116巷15號)
▇ 開放時間:11:00~19:00(週二至週日,週一休館)
留言版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