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冊』空間簡介
為了向蔣渭水先生致意,我們和建築師劉冠宏先生一次又一次地商討設計圖,他巧妙地將渭水先生的基本背景融入於此棟樓的設計中。我們原先設定的階梯式的座位,以擷取台北往宜蘭這段路的地形做成一樓地理等高線的座位,地理等高線的位子高高低低,試圖營造的是一種輕鬆的氛圍,可以像坐在公園野餐一樣隨性,也可以像坐在美術館前的裝置藝術作品上感受及享受藝術家試圖想傳達的理念,隨興地席地而坐,無拘束地談天說地,入口處一條略微凹陷顏色較深的是淡水河,而天花板是利用大眾葬的月份—八月星空圖作為燈飾,特別的是,在一樓吧檯上那顆星座名為『蛇夫座』意即刻苦鑽研醫術、為民治病的象徵,正是渭水先生為國為民的精神,一切的一切,如此恰如其分,似是命中注定,又似是緣分的牽引。
二樓的天花板是一樓地理等高線的鏡射,延伸了一樓的設計概念;而三樓書房的設計是一種實驗,以100種讀書的方法作為創意發想,在一個木貨櫃中凹折出或站、或坐、或躺、或臥的有趣空間,無論任何心情、無論陰晴圓缺,希冀透過這樣一個安靜又充滿趣味的空間裡,有100種沉潛的姿態、100種閱讀的方式,找到連自己都未曾察覺的100種自己的樣貌。 一百年前渭水先生創立的台灣民報,是當時台灣人唯一的言論媒體,對新文藝鼓吹及提倡白話文有不少貢獻,更是台灣新文學的重要園地,還引進對新知識、新思想的介紹,一百年後的『行冊』以支持台灣獨立書刊而建構此平台呼應先賢對台灣的文化貢獻,擁懷一種世代的傳承與精神的延續。
「為一切老的事物延續其旺盛的生命力」是我們一直想做和感興趣的事情。 在舊的建築物裡加入新的建築概念,將老舊且即將被丟棄的物件適得其所地被擺放在某個位子,讓一切事物衝撞、融合、交錯在新舊之間,我們認為這是一件美好的事,『行冊』和無有設計團隊經歷了數個月的討論、協調、溝通和努力,打破原有商業空間的概念,企圖建造一個有藝術價值的空間,所有一切都從我們的腦中想像的一個畫面開始,然後一點一滴慢慢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