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世界有什麼想像?
世界和平?
貧富差距縮小?
教育落差降低?
環境汙染減輕?
你的想像與投入,讓更多正向改變播種發芽
From idea to action
你也可以是改變世界的夢想家!
2月3日(日),號召500個夢想家,
和社企流一起,讓想像的種子萌芽茁壯!
時間|2013年2月3日(日)
地點|中油大樓國光會議廳
(台北市信義區松仁路3號)
| 時間 | 議程 | 講者 |
| 09:00-09:30 | 報到 | |
| 09:30-09:50 | 主辦單位致詞 | 林以涵,社企流創辦人兼總編輯 |
| 上半場:從夢想家到實踐家 | ||
| 09:50-10:40 | 不老夢想的推手 | 林依瑩,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
| 10:40-11:30 | 參與世界、改變自己 | 周曦翎,以立國際服務共同創辦人 |
| 11:30-12:20 | 背出一個公平的夢 | 余志海,多背一公斤創辦人 |
| 12:20-13:30 | 用餐時間 | |
| 下半場:大中華圈社會創新與創業之機會 | ||
| 13:30-14:20 | 台灣經驗 | 陳一強,活水社企開發共同創辦人 |
| 14:20-15:10 | 香港經驗 | 魏華星,香港社會創投基金創辦人 |
| 15:10-16:00 | 中國經驗 | 黃效,ECSEL易社計畫中國總監 |
| 16:00-17:00 | 綜合座談 | 全體講者 |
| 17:00 | 活動圓滿結束 |
講者介紹講者介紹
林依瑩/Yi-Ying Lin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不老騎士」的幕後推手是個由阿嬤一手帶大的查某囝仔,弘道老人福利基金 會執行長林依瑩從小在三代同堂的家庭長大,從一手帶大她的阿嬤身上發現,能在地扶老是對長輩最好的照顧,她也因此對老人關懷產生無比的熱忱和使命感。
「我總覺得老人家除了被當成病人照顧,應該也有想完成的夢想。」林依瑩在 2007年運用創意發想出「不老騎士」的計畫。17位平均81歲的長者騎上摩托車,完成了為期13天、總路程長達總1178公里的環島壯舉!在這17位長者中, 有兩位曾罹患癌症、四位需帶助聽器、五位患有高血壓;途中歷經險峻的蘇花 公路、歷經團長三進三出醫院,但他們一一克服困難,用無懼的心、熱血的行 動,完成了這個在外人眼中不可能的夢想。
於老人服務領域工作14年,林依瑩曾親眼目睹許多哀傷的故事,但弘道基金 會堅持不肯打悲情牌,要用正面樂觀的案例鼓舞更多老人家勇敢燃燒剩餘的青春,除了「不老騎士」,她還曾為敢秀想秀的阿公阿嬤打造專屬的星光大道舞台,林依瑩用心和行動力支持長者勇敢逐夢。也鼓舞更多人:追求夢想,永不嫌晚!
周曦翎/Helene Chow 以立國際服務共同創辦人
以立國際服務的共同創辦人、Magic Hour Studio的首席寫手、重度PS3玩家都是Helene目前的身分。Helene在四年前曾經是穿梭於世界各大城市的金融律師,當時的她,站在世界的中心點,坐擁可以俯瞰整個外灘的落地窗辦公室,是連哈佛法學院畢業生都夢寐以求的工作,卻感到空前的困惑與不滿足。在離開位於上海的律師事務所之後,Helene輾轉來到了台灣,加入若水國際,正式踏入社會企業產業,並於2010年3月,在參加由以立國際服務所主辦印度志工團,發掘提供國際志工服務的無窮潛力後,隔天便決定以共同創辦人身分加入以立國際。
以立國際服務是以推動國際志工服務為主要業務的社會企業,目前在柬埔寨、印度、內蒙古以及緬甸都有持續且長遠的計畫。以立帶領推動台灣熱血青年到海外服務,並且深耕當地,在充分了解當地需求後,以團與團間接力的方式,帶領志工們完成 對當地有實質幫助的服務計畫,其中包含農業技術推廣和建築物興建。2008年 成立至今,團員人數由每年66人次成長到680人次,著實帶動台灣國際志工風潮。
余志海/Andrew Yu 多背一公斤創辦人
公益活動「多背一公斤」的發起人,曾服務於通訊及IT產業,熱愛旅遊與攝影。在一次與友人前往中國雲南、貴州偏鄉的旅途中,他看到當地生活的匱 乏、孩童的純真,因而萌發投入中國鄉村教育服務的想法,提出「多背一公 斤」的社會創新模式。二○○四年到二○○六年,他以志願者的身分推廣「多背一公斤」的理念,隨後獲得海內外廣大背包客的支持,目前他以全職公益人的身分投入「多背一公斤」的經營。
「多背一公斤」創立於二○○四年,是由余志海(Andrew)所發起的民間公益活動,期望能夠發現與滿足鄉村的需求,讓每個人都可以為鄉村教育帶來改善。藉由網路平台1KG.org的運作、傳播,讓每位背包客在旅行的同時,也能夠實踐社會服務的精神。每個人只要在自己行囊中「多背一公斤」的物資,就能在造訪偏遠地區的同時,提供當地居民、孩童物質上的援助,同時也建立起人與人之間情感的互動網絡,突破傳統「施者」與「受者」的階序概念。
陳一強/Ray Chen 活水社會企業開發公司共同創辦人
活水社會企業開發公司(Living Water Social Ventures)共同創辦人。從事管理顧問業近15年,在看到國外社會企業的發展後毅然投身此志業。2007年以母校輔大為夢想前哨站,創立台灣第一個「社會公益創業研究計劃」,隨後三年期間,加入了台灣第一家社會企業創投「若水國際」。現在的陳一強在活水社企開發協助值得被投資的社會企業創新商業模式,是台灣社會企業界重要的幕後推手。
活水社會企業開發(Living Water Social Ventures)始於2011年春季,其使命在於開發和改變社會的投資機會,連結社會創業家與社會投資者,一起發展可 自給自足、可持續擴展、並值得被投資的商業模式。活水欲解決社會企業無法有效導入企業力量和資源的困境,希望運用創業和創新精神來解決社會和環境的問題。
魏華星/Francis Ngai 香港社會創投基金創辦人
「每天早上叫我起床的,不是鬧鐘,而是夢想!」香港十大傑出青年魏華星,三十出頭就竄升香港電訊盈科的助理副總裁,卻毅然放棄眾人看好的高薪厚職,聯同一群志同道合的專業人士,於2007年創辦了 香港社會創投基金。從此,他的每一天都踏在實現夢想的旅途上。
「看到小孩子快樂的表情,聽到獨居老人得到的幫助,志工受感動想要做社會企業家,這些回饋會讓自己覺得沒有走錯路,這幾年的功夫沒有白花」魏華星 坦言,雖然薪酬只有過去的一半,但是滿足感卻不可同日而語。「我們是愚公,希望可以慢慢移山。」
香港社會創投基金和基金會採雙軌並行運作,非營利的基金會提供社會企業啟動資金及專業知識 ;創投基金則協助社會企業擴大規模和影響力。將社會企業從剛創立時的嗷嗷待哺,經由啟蒙(Inspire)、創新(Innovate)、培育(Incubate)、成長到 足以擴大規模的投資(Invest)階段,由基金會和創投接力完成催生和培育的工作。
黃效/Simon Huang ECSEL易社中國計畫總監
黃效曾協助國際社企創業組織愛創家(Ashoka)進行中國業務拓展,2011年加入易社營運團隊擔任執行總監。公益創新之路源於自中學開 始不間斷的志工參與及跨界整合的創業嘗試,創業之路遍及綠能產業、網路金融項目。在將公益理念導入事業過程中,發掘到公益與營利並存的可能性,成為認識社會企業緣起,而後全心投入社企領域。
易社計畫英文為ESCEL(Empowering Chinese Social Enterprise Leaders),由美國地產投資大亨兼慈善家的William Schoenfeld於2010年透過自身基金會啟動成立,透過易社平台,挹注中國社會企業發展,並提供中美兩地社會企業從業人員交流。
易社每年提供數十名額,為有志於中國開創社會企業的創業家提供專業諮詢、海外進修、配對投資人、人際網路建立等服務,目的是為在中國「孵育」更多社會企業,形成風氣。創立三年以來,已培育超過百名學員。
![[售票]From idea to action - 五百個種子對世界的想像-封面 [售票]From idea to action - 五百個種子對世界的想像-封面](/upload/event/0/bc/1ba/pb/img/133356/600x323-exactly.jpg)
![[售票]From idea to action - 五百個種子對世界的想像-相關圖片 [售票]From idea to action - 五百個種子對世界的想像-相關圖片](/upload/event/0/bc/1ba/pb/img/133357/80x80-exactly.jpg)










留言版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