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咖啡很特別? 還是只有咖啡館很特別?
我認為都很特別, 特別到可以成為學術研究的對象。美國波士頓大學的人類學家Merry White 寫了一本《Coffee Life in Japan》,她提到自己為什麼對日本的咖啡有興趣,有幾點令人驚訝的事實:
■日本咖啡的消費量全世界第三大(僅次於美國與德國)。
■目前全球最大的咖啡出產國巴西,其實是十九世紀日本與巴西合作的結果。
■ 日本人普遍地飲用咖啡不是在星巴克引進之後,早在一百年前就已經流傳開來,而全世界第一家咖啡連鎖店就誕生於日本。
■一百年前,咖啡館已成為日本人重要的生活空間,促進與創造日本文化的現代化。
如果以上的事實還不能夠讓你覺得驚訝,那我再舉出一點:第一間在日本開幕的咖啡館,與台灣有密切關係!
鄭成功的後代開了日本第一家咖啡館
反清復明的鄭成功有個弟弟鄭永寧在日本, 世世代代在長崎擔任通事(翻譯)的工作, 他們家族對於日本漢語教育的發展相當重要。十八世紀中期, 當時擔任幕府翻譯的鄭永寧已經知道時代正在變化,瞭解到不只要會中文,英文和法文都是重要的外國語。鄭永寧有三個兒子:鄭永邦、鄭永昌和鄭永慶。鄭永邦曾經參加《馬關條約》割讓台灣的簽署儀式;鄭永昌也負責外交事務;鄭永慶則在明治二十一年(一八八八年)在東京開了日本第一家咖啡館「可否茶館」。
鄭永慶年輕時先到美國耶魯大學讀書,後來到了倫敦,而且曾經在巴黎學習法語。年輕的他沒有接下家族的翻譯事業,走了另外一條路─把在西方見到的咖啡館移植到日本。當時西方的咖啡館聚集了很多知識分子在此討論與分享新知,鄭永慶也企圖在日本創造這樣一處新的文化空間,所以在可否茶館放了很多書報雜誌,也陳列西方的新奇玩意。可惜當時風氣未開,加上他不擅經營,最後以破產收場。
日本人接觸咖啡的時間,比鄭永慶開設咖啡館的時間還早,但當時被當成藥物使用。
咖啡在日本最早的文字紀錄,在十八世紀末與荷蘭人的生意帳簿裡出現。一開始人們不知道怎麼翻譯koffie,所以用了「可否」、「可非」、「骨非」、「骨喜」和「加喜」等字,最後日文漢字寫成「珈琲」,中文也採取類似用法。
鄭永慶經營咖啡館雖然沒有成功,但是日本的咖啡館在可否茶館倒閉後十幾年,逐漸風行。從明治時代晚期到大正初期,也就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時,在東京、橫濱、大阪和神戶等西化較早的城市,咖啡館如雨後春筍般開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