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就是合法的興奮劑!」這是 Costas Karageorghis 博士在研究音樂與運動 20 多年之後的結論,在他的新書《Inside Sports Psychology》中,提到音樂可以有效提昇一個人的運動表現 10%-15%。
10% 聽起來沒有很多,但大家不妨做個簡單的計算,假設今天我的全馬成績是 4 小時,運動表現提昇 10% 表示成績可以進步到 3 小時 36 分!稍微有在訓練的人都知道,這可不是跑快一點,是快很多呢!

Costas Karageorghis 博士是何方神聖?
Costas Karageorghis 博士是倫敦布魯內爾大學的教授,任教於生命科學院,主要研究內容是運動心理學與運動神經心理學,在音樂與運動表現關聯的研究上,研究超過 20 年,產出上百篇論文,堪稱是這個領域最知名的學者。
音樂與運動之間的關係,一直是運動心理學的熱門研究主題,特別是近 20 年來,隨著 iPod 的流行,讓每個人在運動時都有選擇音樂的自由,於是大大地激發了科學家的好奇心:到底什麼樣的音樂能有最好的激勵效果?音樂能產生激勵的原因?以及用音樂來激勵運動表現是否適合每個人?都是一再被探討的主題。

跑步不是只有步頻
用音樂來訓練步頻已經是眾所皆知的技巧,在「想變快腳?別急,先聽首歌吧!」一文中也介紹了選擇音樂的工具。但是步頻不是跑步唯一的「頻率」,跑步是一種非常注重節奏的運動,其中 3 個主要的節奏是:步頻、心跳與呼吸。不能協調好這 3 種節奏,肯定不能發揮自己最好的實力。
在訓練步頻時,音樂只是單純地當腳的節拍器用。那如果不是為了訓練步頻,又該如何選擇搭配的音樂呢?運動心理學家發現,以 120 BPM 到 140 BPM 的音樂有最好的效果。前面的暖身期可以選擇 120-130 BPM 的歌,後面的堅持期則以 130-140 BPM 的歌為佳,超過 140 BPM 反而效果稍微差一些。如果以心率來看的話,選擇比心率快 5% 的音樂,會有最好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