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目,有一種恍若隔世的氣息,可以喧囂,同樣也可以寧靜。在蜿蜒巷弄間,停妥老舊的速可達,第一次走進目目,彷彿走進台灣南部的老屋咖啡廳,才發現,原來淡水也可以有這種景致,應該說,淡水本應就該有如此景致。
洗石子門柱,舊式白鐵窗,參差不齊的色差形成一種懷舊的溫度,一眼就愛上這間咖啡廳。門口的小花園種植著錯落有序的綠色植物,深棕色的馬賽克牆面懸掛著幾幅攝影作品,好像是隔壁人家那種親切感。天氣晴朗時坐在門口,還能遠眺優美的觀音山。這應該就是目目想要給人的感覺吧,任何微小的事物都是令人眷戀的美。
▲ 目目咖啡的門口,就像是一般民宅,卻多了幾分藝術感。
▲ 手繪的門牌與招牌。
▲ 門口的小花園,好天氣時可以遠眺觀音山。
▲ 不同顏色與樣式的相框,更襯托出攝影師作品的力度。
▲ 招牌,將鐵窗鐵鏽的質感延伸。
咖啡廳 V.S 手創小店 V.S 藝文空間
「目目」這個名字,乍聽之下讓人模不著頭緒,店主人笑著說,店名的由來是因為牆上那兩塊玻璃窗。轉頭一看,果然牆上的玻璃窗戶就是「目目」。
店裏頭的空間不大,店主人沒有改變老屋的格局,所以用餐的空間就是原來的大廳空間,與右轉角的一個室內空間。一個人來訪時,建議選擇室內空間,比較安靜比較溫馨,十分適合獨處或是看書,與友人來訪,則可以選擇大廳空間,比較開放,適合聊天。
目目不僅僅是一間咖啡廳,它同時是一個展示空間,室內的牆面上展示著插畫家的作品,一旁的木櫃上擺放著插畫家們的文創小物,如果喜歡就可以買一個回家。三個願望一次實現,出奇蛋的概念,完全滿足了老宅咖啡廳的想像;斑斕的光影,黑白灰磨石子地板與混搭式的木質桌椅相互映襯,這個空間浮現出每個人記憶中的家的樣貌。空間,是流動的,端看於人與空間的互動性而成就空間的意義。
▲ 大廳的牆面上懸掛著「目目」玻璃窗戶。
▲ 主視覺的牆面展示著插畫家的作品,店主人說會不定期更換展示。
▲ 手創小物有印章、明信片、徽章、布包等,每一個都是創作者的心血。
▲ 空間與光線的營造,很有雜貨店的氛圍。
▲ 手創的小印章質感不錯,圖案相當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