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永遠比拿愉快。 人生在世,凡事有因果,萬事有輪回。 惡做多了,必然報應;善行多了,必得福報 正如佛經所言:“你給別人的一切,最終都會回到你自己身上。” 因此,想要被愛,就要先去愛人;想要得到,就要學會付出。 生命,就是在一次次給予中,得以昇華。 01 給,是一種豁達。 詩人紀伯倫說過一句話: “在花中采蜜,是蜜蜂的快樂;但將蜜汁送給蜜蜂,也是花的快樂。” 人這輩子,千萬不要在一些小事上太較真兒,凡事斤斤計較的人,活得最累。 終日算計利益得失,漸漸會深陷泥潭,無法自拔; 時時計較人情是非,到頭來魂不守舍,心力憔悴。 相反,若是待人能多一些理解,做事多一點寬容,你會發現生活雲朗風清。 做人,贏在寬容,輸在計較。 曾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三國時期的蜀國,在諸葛亮去世後任用蔣琬主持朝政。 他的屬下有個叫楊戲的,性格孤僻,訥於言語。蔣琬與他說話,他也是只應不答。 有人看不慣,在蔣琬面前嘀咕說:“楊戲這人對您如此怠慢,太不像話了!” 蔣琬卻坦然一笑,說: “人嘛,都有各自的脾氣秉性。 讓楊戲當面說讚揚我的話,那可不是他的本性;讓他當著眾人的面說我的不是,他會覺得我下不來臺。 所以,他只好不做聲了。其實,這正是他為人的可貴之處。” 很多人都認為,讓步是一種懦弱。 其實不然。 如果事事計較、分毫不讓,只會給自己和他人增加無限的負累。 只有給予理解、給予寬容,才是一種豁達的處事態度。 正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時風平浪靜。 那些能夠給別人餘地、給他人方便的人,才是真正豁達之人。 02 給,是一種智慧。 人生在世,有舍才有得。 正如賈平凹所言:“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 很多時候,給不是失去,而是另一種獲得。 早之前有這樣一則故事。 每一次,他都毫不吝嗇地將自己獲獎的冠軍種子分給同村的其他農友。 有人問他:“這麼好的種子,為什麼要給其他人?” 他說:“我對別人好,其實是為自己好。 風吹著花粉四處飛散,如果鄰家播種的是次等的種子,在傳粉的過程中,自然會影響我的玉米品質。 因此,我把種子給了其他人,也就保證了我的種子品質。” 一番話看似簡單,卻深富哲理。 世間萬物,皆在舍與得之間。 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正如電影《臥虎藏龍》中的一句臺詞: “當你緊握雙手,裏面什麼也沒有;當你打開雙手,世界就在你手中。” 給出去是一種選擇,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智慧。 真正有大智慧的人,會舍,也敢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