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幕時間:2011-02-19 (六) 3:00-5:00 pm
▇ 展期:2011-02-19 - 2011-03-30
▇ 展覽地點:威廉當代藝術空間 (台北市堤頂大道二段356號)
2010年11月,薛松於日本的上野之森美術館呈獻了“風潮…歷史…”的個人作品展,挾帶著豐沛的展出碩果,將於台北農曆新春後的2/19~3/03上演一檔精銳盡出、嘆為觀止的絕妙好戲,戲中貫穿政治人物、社會豪傑、英雄美女、古今山水、文人風貌、詩詞歌賦等情節與戲碼,是一檔不可錯過,值得回味細攬的展覽。
2010年兩岸三地的春拍與秋拍,我們明顯的發覺許多一、二線的明星當代藝術家其拍品都陷入苦戰,不是慘遭流標就是價格嚴重下滑;但是持續穩紮穩打,甚至深受藏家喜愛拍出亮麗成績的藝術家作品就不多了,而薛松仍在百家爭鳴,競爭激烈的拍賣市場裡屹立不搖,屢創新高,對於喜愛其作品的藏家及專注經營薛松的畫廊是非常可喜可賀的。
1965年出生在中國安徽,現居上海的薛松其作品是採取燒烤和拼貼的方式在畫布上完成的,概略遠觀時會以為是利用特殊技法的壓克力或是油畫顏料創作而成;簡約的形象、有力的筆觸和塊面讓人覺得有些霸道的力量。透過控制灼燒的程度、形狀、保留區域以及安排殘片位置等方式,藝術家體驗並傳達出手工製作的快感和不可重複性,也保證了作品的唯一性。
1990年歲末偶然的火災後,薛松從廢墟中尋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藝術語言和創作方法。他借鑒了西方利用現成物進行拼貼創作的概念,跳出了素材的限制,以燒炙的方式來解構傳統文化,以拼貼重置了流行的元素,使用文化符碼來表現多層次的創作內涵。他以一種中國式的文化觀點來呈現作品,不但使用山水畫的構圖,背景也是利用書法碎片拼貼而成,而在作品中,我們還能看見西方文化的符號,雖顯突兀卻又是生活所見,其作品反應了東西方文化共融的混雜世代,如同混亂字體所象徵的資訊爆炸,以及西方消費文化對東方的滲透。
自九十年代中期以來,薛松進行了一系列關於社會、歷史與文化等各個方面題材的創作。而在眾多媚俗、普普藝術氾濫的時期,薛松仍然保持了一種穏定的個人風格和嚴整的藝術傾向,在他作品的獨特定位同時也確立了其在藝術領域中的價值;近年來,他的作品多次赴美國、英國、瑞士、丹麥、義大利、希臘、俄羅斯、日本等國家參加展覽,獲得了當地藝術界和藝術愛好者的好評。深信,再過10~20年後,年輕藝術愛好者成為主力藏家的世代降臨,“薛松”這個響亮的招牌將是名符其實的當代一線大明星。
▇ 展期:2011-02-19 - 2011-03-30
▇ 展覽地點:威廉當代藝術空間 (台北市堤頂大道二段356號)
2010年11月,薛松於日本的上野之森美術館呈獻了“風潮…歷史…”的個人作品展,挾帶著豐沛的展出碩果,將於台北農曆新春後的2/19~3/03上演一檔精銳盡出、嘆為觀止的絕妙好戲,戲中貫穿政治人物、社會豪傑、英雄美女、古今山水、文人風貌、詩詞歌賦等情節與戲碼,是一檔不可錯過,值得回味細攬的展覽。
2010年兩岸三地的春拍與秋拍,我們明顯的發覺許多一、二線的明星當代藝術家其拍品都陷入苦戰,不是慘遭流標就是價格嚴重下滑;但是持續穩紮穩打,甚至深受藏家喜愛拍出亮麗成績的藝術家作品就不多了,而薛松仍在百家爭鳴,競爭激烈的拍賣市場裡屹立不搖,屢創新高,對於喜愛其作品的藏家及專注經營薛松的畫廊是非常可喜可賀的。
1965年出生在中國安徽,現居上海的薛松其作品是採取燒烤和拼貼的方式在畫布上完成的,概略遠觀時會以為是利用特殊技法的壓克力或是油畫顏料創作而成;簡約的形象、有力的筆觸和塊面讓人覺得有些霸道的力量。透過控制灼燒的程度、形狀、保留區域以及安排殘片位置等方式,藝術家體驗並傳達出手工製作的快感和不可重複性,也保證了作品的唯一性。
1990年歲末偶然的火災後,薛松從廢墟中尋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藝術語言和創作方法。他借鑒了西方利用現成物進行拼貼創作的概念,跳出了素材的限制,以燒炙的方式來解構傳統文化,以拼貼重置了流行的元素,使用文化符碼來表現多層次的創作內涵。他以一種中國式的文化觀點來呈現作品,不但使用山水畫的構圖,背景也是利用書法碎片拼貼而成,而在作品中,我們還能看見西方文化的符號,雖顯突兀卻又是生活所見,其作品反應了東西方文化共融的混雜世代,如同混亂字體所象徵的資訊爆炸,以及西方消費文化對東方的滲透。
自九十年代中期以來,薛松進行了一系列關於社會、歷史與文化等各個方面題材的創作。而在眾多媚俗、普普藝術氾濫的時期,薛松仍然保持了一種穏定的個人風格和嚴整的藝術傾向,在他作品的獨特定位同時也確立了其在藝術領域中的價值;近年來,他的作品多次赴美國、英國、瑞士、丹麥、義大利、希臘、俄羅斯、日本等國家參加展覽,獲得了當地藝術界和藝術愛好者的好評。深信,再過10~20年後,年輕藝術愛好者成為主力藏家的世代降臨,“薛松”這個響亮的招牌將是名符其實的當代一線大明星。
留言版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