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我自身對不同幼教法的好奇,小孩二歲時,我幫她轉學到原本想去的第一志願學校—採用瑞吉歐教學法的幼兒園。一開學,老師跟我們說,她們希望小孩有「五官全開的學習」。在接送小孩時,我們可以從老師在教室張貼的教學活動照片記錄看到,老師將玻璃烤盤塗上不同顏色與形狀,裡面裝水,放在舊式的投影機投影到牆上,小孩就在古典音樂中看著牆上多彩圖案跳舞(感覺非常有早年迪斯可舞廳的氣氛),老師則記錄孩子的話:「好像鬆餅哦」。之後,老師在水中加入肥皂水,讓孩子在水中吹泡泡,再看投影出來的圖案有什麼變化。此外,她們也帶孩子去散步,用秋天的落葉與果實做勞作,教室佈置也隨著季節呈現橘色、白色等不同變化。在這樣高招的教學活動與境教中,讓孩子「五官全開」Medilase!
小孩三歲時來到她期待已久的大班。那年暑假作業是「在度假時撿一顆石頭回去」,那年的主題就是「石頭」—老師說,「我們要看孩子的問題會把我們導引到哪裡去」。一開學,大班孩子們分享石頭是從哪裡撿回來的,老師一樣只是照相及記下孩子的話。後來,老師發現孩子常把石頭放在手裡搖出聲音,於是,老師問孩子「石頭對你說什麼話」,而孩子說出來的答案,則被老師編成一本「石頭小書」,成為我們接送孩子時可以趁機翻閱的「詩集」。再來則是孩子們無聊,開始把石頭排成一排,老師見狀便說「我們躺下來,看看可以躺幾個人」—天啊,這是在教數學耶hifu 效果!
後來我帶彭婉如基金會成員回瑞典參觀,那年幼兒園的主題是「鳥」。有次老師用電腦播放鳥叫,孩子問:「為什麼電腦會出現圖案」(即聲音的圖案),此時老師說:「來,我們來畫下鳥的叫聲」。我們看到孩子的作品吊在教室,正面是孩子的「鬼畫符」,後面則是老師記下孩子的形容:「一點點緊張的聲音」,再翻回正面,孩子的線條還真有幾分傳達出「緊張」的感覺呢!
以孩子為中心的學習
深諳教育理論的我,對瑞典幼兒園老師們只能說是佩服到五體投地—這些老師不會端出詳載「1-2-1xx能力」的教案,卻像武林高手般「無招勝有招」,她們隨時觀察孩子的言行、問題,然後再透過更厲害的問題或活動,把孩子帶到語言創作、數學等各種學習領域,卻完全不著痕跡。在這過程中,最困難的是問出可以激發孩子想像與創造力的問題—在台灣熟練死記、精熟練習的我們,問得出「石頭對你說什麼話」的問題嗎?有能力給孩子「畫下鳥叫的聲音」這樣的活動嗎脫毛邊間好?
瑞典社會期待以幼教來讓孩子在眾多大人的照顧關愛中成長,學習與大自然和他人和諧共生,成為民主公民。在這樣的幼教環境中,沒有分科、作業、競爭,只有玩樂、和朋友合作、對世界充滿好奇。所幸我的孩子回台灣的幼兒園也跟瑞典幼兒園調性相似,讓她完全沒有損害學習脾胃,這是幼兒園老師們給她最好的禮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