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起起伏伏,順遂有時,坎坷有時。許多時候,我們總愛抱怨生活的不如意,卻很少反思自己的言行。 當我們能夠正視自己,客觀的審視他人時,才能更加平靜的對待生活種種。 01 靜思己過,嚴於律己 古語講:“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人無完人,誰能不犯點錯,但是做錯了還能改正,就很好了。 人們一生中,經歷的事情太多太多,有時候,一不小心就會犯下過錯。而如能每日三省己身,反思自己的言行,才能在今後的生活中,不重蹈覆轍。 靜思己過,不是思慮太重,而是嚴於律己。君子之道,在於修身養性。常思己過,方能精進修為,心無掛礙。 02 莫論人非,寬厚待人 生活中看不順心的事、看不順眼的人,多如牛毛。倘若都要一一談論,不僅浪費自己的精力,還容易得罪人。 《論語·衛靈公》中寫道:“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少責備他人,寬厚處事,才不會給自己惹麻煩。 每個人的出生、經歷和眼界都不相同,我們無法要求自己和聖人一樣,同樣無權對他人的事情評頭論足。 這個世界本就不是盡如人意的。少論他人的是非,多反思自己,寬厚待人,也是為自己積善。 03 君子有德,一生安樂 何為有德?明人洪應明說過:“不責人小過,不發人陰私,不念舊惡。三者可以養德,亦可以遠害。”遠小人,不說他人的隱私,不記仇,是有德行的人該有的品質。 常思己過,是為修身養性; 莫論人非,是為德行合一。 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實為君子處世之道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