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若不動,風又奈何。 01 管好自己的嘴 有這樣一則故事: 蘇格拉底的一位門生急匆匆的找到他,神情激動,語氣慌張的說道:“老師,我有一件事要告訴你....” 門生不解的搖搖頭,蘇格拉底說:“第一個篩子是這件事是真實的嗎?” 門生羞愧的低下頭說:“這件事我在大街上聽來的,不能確保真實性。” 門生很是慚愧,悶悶的說道:“不,正好相反。” 蘇格拉底又說出了第三個篩子,這件事真的很重要嗎?門生表示道:“其實不是很重要。” 蘇格拉底沉吟道:“既然不重要,話也不善意又不能確保其真實性,那更不能隨意說了。” 《論語》中講道:“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隨意傳播道聽途說的話,這正是違背道德的,是被人所唾棄的。 很多時候,我們產生的困擾便是來源一些莫須有的語言,傷人最深的兩個字也正是語言。 語言帶來的威力如同病毒一般,初看不顯眼,實則卻是致命的。 人生於天地之間,應學會謹言慎行,不該說的話不要亂說。 學會“看人長處、幫人難處、記人好處”,不隨意評價他人,不在背後詆毀他人,只有管好自己的嘴,才能修好自己的心。 02 管好自己的事 很多人之所以活的不開心,正是因為愛操心別人的事,擔憂老天的事,卻又做不好自己的事。 《莊子·應帝王》中講了這樣一則故事:在南北海分別有兩位帝王,他們時常去中央的帝王家中做客,中英帝王名叫混沌,十分好客,經常熱情款待他們。 一日,南北海帝王突發奇想:“每人都有七竅,唯獨混沌沒有,不如我們幫他鑿開七竅吧。” 就這樣,好心的兩位帝王幫混沌鑿開了七竅,而混沌卻當場一命嗚呼。 《醒世恒言》中說:”事非幹己休多管,話不投機莫強言。” 與自己無關的事情,最好不好隨意插手,否則容易惹禍上身。 人這一生,只需打理好三件事: 做好自己的事,當自己的貴人;不管別人的事,當一個局外人;不去操心老天的事,當一個樂天派。 一切閒事莫管,管好自己,才是對自己最好的修行。 03 管好自己的心 “物隨心轉,境由心生。” 世間萬物的本質皆源於自己的內心,心若明朗,一切都好,心若充滿陰霾,一切都會發生變化。 因此,與其埋怨世界,不如改變自己。 從前,有位禪師,他發現小徒弟十分迷糊,倒茶也倒不好,待客也做不好。 於是問道:“你想學什麼?” 小徒弟說:“我想成為雲遊四周的大禪師。” 禪師笑道:“連待客,倒水也做不好,又怎能成為大禪師?想要管理別人,首先要管理自己,做好當下的事,日益精進即可。” 生活也同樣如此,想的太多,只會讓自己陷入迷茫,不如簡單力行,做好當下該做的事情。 俗話說:“心若不動,風又奈何。”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在修行的路上,才能不斷完善自己,磨礪自己。 只有管好自己的心,不胡思亂想; 管好自己的事,不隨意插手別人的人生; 管好自己的嘴,懂得謹言慎行。 這樣的人生才能越走越遠,越走越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