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東部海濱城市我們結伴自駕千裏迢迢來到新疆,為了尋找古老絲綢之路上的人文印記,以及民族大融合的歷史故事,陜西、寧夏、甘肅、新疆,一路走來收獲滿滿,如今新疆境內的行程已經過半,不知道接下來是否還會有新的驚喜發現。

在結束了吐魯番短暫的打卡程序之後,我們啟程繼續西行。很快便進入了“三十裏風區”(吐魯番到達阪城區間),這裏與“百裏風區”(蘭新鐵路紅旗坎站到了墩站區間)一樣,自駕遊客經過時同樣要註意大風。當地優勢遇到大風,連高速公路都會封閉。由於這一段道路筆直,所以開車時很容易讓司機犯困,最好聽聽激昂節奏的音樂或者和車友一起聊聊天。

行至路的盡頭,東西走向的312國道與南北走向的314國道相匯,向南可去往南疆阿克蘇、喀什等地區,向北則直達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在前往烏魯木齊的途中,可以經過王洛賓經典老歌裏面的那座“達阪城”,但能不能遇到“達阪城姑娘”就不好說了,另外,這段路上還會經過有著號稱“中國死海”的鹽湖,以及亞洲最大的風力發電廠,巨大的風車就立在路旁的荒灘中迎風旋轉,發出有規律的“刷~刷~”聲。

從東部海濱城市一路過來,已經連續多日沒有好好休息,這次到了烏魯木齊,我們都想好好放松一下再走,順便品嘗一下豐富純正的新疆各色風味美食。而明天,我們又將趕500多公裏的路,前往邊境地區——博爾塔拉。

白大寺是烏魯木齊市規模僅次於陜西大寺的一座清真寺,它附近的街道商場不少,無論平時還是節假日都非常熱鬧。我們隨意走進了一家餐廳,一邊聽著地道的維吾爾族音樂,一邊享用著香噴噴的烤肉,濃濃的維吾爾族風情展露無遺,整個人頓時輕松了不少。

一夜無話,第二天一早,我們從烏魯木齊市區早早地出發趕路,沿著G30連霍高速繼續西行,直抵奎屯市。“奎屯”的地名源自奎屯河,蒙古語為“寒冷”之意。傳說當年蒙古西征的大軍走到今奎屯,在此宿營,當時正是寒冬時節,蒙古士兵們被凍得夠嗆,便一邊搓著手,一邊嘴裏說著“奎屯、奎屯”,意思是“好冷、好冷”。於是,從那時起,這裏邊被叫作“奎屯”。

自駕遊新疆路線示意圖

汽車駛過精河縣的五臺鎮後,我們右拐向著博樂市方向而去。不久便遠遠地看到了高高沙丘上的大敖包,我知道博爾塔拉已經到來。博爾塔拉是典型的蒙古族自治州(全稱是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或許你會好奇,為什麽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裏會有個蒙古族的自治州呢?其實,在遼闊的新疆地區,除了漢族和維吾爾族之外,還有五大少數民族自治州,它們是昌吉回族自治州、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和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其中“蒙古族自治州”就有兩個。

自治區是多民族大融合的區域,在新疆各地旅行,你總能看到那樣一句描述各民族群眾團結和睦的口號——讓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博爾塔拉”是蒙古語,漢語譯為“銀色的草原”(也有一種說法是“青色的草原”)。當年滿清政府為了維護這片遼闊的邊疆地域的統一與安寧,從駐牧於今張家口以北地區的察哈爾蒙古族將士中抽調了2000人攜家眷長途西遷來到新疆,屯墾戍邊。
那些初到新疆的察哈爾官兵勇士及其眷屬,除了少數向留迪化(今烏魯木齊的舊稱)、烏蘇和伊犁等地分流之外,其余大部分都去了賽裏木湖周圍和博爾塔拉河的兩岸地區。那些西遷的蒙古勇士的後人,就是如今分布在當地的博爾塔拉察哈爾蒙古族人。

博爾塔拉當地的蒙古族朋友帖木兒烏拉對我們說:“察哈爾蒙古人西遷絕對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萬裏長征!”是的,他們當時能夠舍棄自己的故土,相應屯墾戍邊,維護邊疆穩定的‘大義西遷’壯舉絕對是察哈爾蒙古族的驕傲和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此次的新疆之旅,其實大體上也是沿著當年察哈爾蒙古人西遷的那條路線進行的一次自駕遊活動!

從18世紀後半葉“察哈爾蒙古族西遷”和“土爾扈特部東歸”(為擺脫沙俄壓迫,土爾扈特部率領部眾沖破沙俄截擊,勝利返回祖國的壯舉)至今,蒙古族在此地定居已有200多年的歷史。
晚上和當地朋友一起吃飯時,他們熱情地唱起了一手傳統歌曲——《我們的故鄉察哈爾八旗》。我從歌聲中聽到了這些蒙古族西遷將士後人思念故土的濃濃情懷。有人說:“察哈爾蒙古族的祖輩千裏迢迢來到新疆就是來戍邊的,所以直到如今,當地人仍然還有很強的戍邊意識——保護祖國的邊境安全和地區安寧成了當地人義不容辭的共同責任。這種責任會一代一代傳下去,永遠都不會改變……”草原的水草養育了這些漂泊異鄉的人,而這些人也用他們的生命保護著這美麗的草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