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上一文章 下一文章

[文藝/劇情] 《大藝術家》無聲勝有聲

[複製網址]
1
在1930年代後的有聲電影時代裡,隨著科技蓬勃,彩色電影、3D特效被發明,我們已逐漸被養大了視覺聽覺的胃口,總要求更刺激、快速的電影特效,如此,也巨大影響了電影票房的指標。不過大家可以認真想一下,有哪些好電影是讓你記得的?

<大藝術家> (The Artist) 我肯定會記得。


我記得的原因,絕不是因為這部片拿了本屆多項奧斯卡獎,而是法國導演Michel Hazanavicius願意在這樣的彩色有聲大環境裡,鋌而走險地去製作一部黑白默片!

看完後,我認為非常有趣:

趣一,基本上這部片,已經篩選了一部分願意接受默片的觀眾特地買票進場看了;但也變向意味著,現在還是有很多人對默片有成見,總認為它是沉悶、過時的。但導演說的一句話讓我贊同:「事實上它們過時是因為在上世紀20年代拍的,是時間讓它們變得陳舊,而不是類型本身。」進場看的觀眾,雖願意接受默片,卻勢必也有打瞌睡的準備,但也就因為如此,這部片的趣味程度,大大滿足了觀眾原本的低期待度,而獲得掌聲喝彩。(我覺得狗明星Uggie是非常大的加分)




趣二,<大藝術家>與過去典型黑白默片最大的差別在於,它誕生於21世紀的現在,有更多的技術輔佐,可以把玩有聲與無聲的差別(後面會稍微介紹說明),雖然有聲電影我們早已習以為常,但因此的手法,讓人會有如恢復聽覺般的復得感。
趣三,法國出品,拍的卻是美國的電影史,高傲的法國情結,巧妙用默片來迴避了說英文的尷尬,又帶出法國人眼中的早期美國好萊塢風格。

雖然故事架構非常簡單,二線交叉進行(男主角原是大牌默片明星,卻因有聲電影時代來臨,導致窮困落魄;女主角原是小咖舞者,慢慢蛻變成家喻戶曉的好萊塢一線甜心),但前提是它是默劇,你便不能以一般看彩色有聲電影的要求來看待它,因為複雜的劇情,加上默劇演員的肢體語言,絕對更加讓人費疑猜。簡單直接的劇情,搭配導演精心安排的小細節,黑白畫面反而讓人專心體會。讓我想起了米蘭昆德拉所寫的<慢>,如同走路與騎摩托車一樣,反而緩慢、單純才讓你有所體會、有所記憶;速度快雖達到了方便,卻只是一種表象,會迷失自我的表象,而這跟彩色畫面有所連結的是,它同樣會讓視覺畫面豐盛,但很難去記得一些純粹的東西來。我就在想,會不會是因為這樣,所以過去人們比較容易知足?





配樂對於默劇來說,更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大藝術家>的配樂,時而磅礡,時而輕巧,在電影裡與畫面精準搭襯,既保留了過去的復古感,也加入了現代的創意,是相當難得的,拿到原創音樂奬當之無愧。

最令我驚喜又讚嘆的是其中兩段,便是導演在玩「有聲無聲間的落差」,第一段是男主角George不願相信電影有聲時代即將到來:在靜默的世界裡,有天在鏡子前,突然間聽見玻璃杯碰撞、筆筒掉落等的聲響,窗外的風聲也沒有遺漏,詭異的是自己大喊的聲音,卻像在真空裡一樣無聲無息...,路上一個一個蹦出來的女孩們若有似無的嘲笑他...明顯點出他既高傲又恐懼的內心,也強化了有聲時代的侵襲,是這個時代無法抵抗的。



第二段則是玩默劇裡「字幕」與「聲音」認知之間的想像,一方畫面,女主角急忙開車在街上亂竄,怕的就是擔心男主角發生意外;另一方面,男主角準備自刎,兩個不同的畫面都十分緊急之下,這時字幕開了一個很大的玩笑,讓觀眾虛驚一場,但老實說,這把默片大家認為的缺點,給轉成了笑點,是一大助力。

男主角Jean Dujardin與女主角Berenice Bejo都抓到默劇精髓了,也能讓人發現,原來百年後的現代人,一樣可以把默片演得如此傳神! 這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還真是無聲勝有聲的最佳例證啊!






圖片來源/傳影互動
文/楊孟
Blogger/I think, therefore I am.
收藏收藏2 推 噓
2
那隻狗超可愛的!

推文

對啊! 看報導說原來牠這麼聽話,是因為愛吃熱狗! :D  發表於 2012-4-9 19:53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文 登錄 | 註冊

本版透可值規則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