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後傳了訊息與父親談了「禁止」這件事。「禁止」這件事情其實充滿了誘惑。讀過一個實驗,科學家將一群孩子拆成兩組,在午餐結束後發給他們遊戲機,分別讓他們進入不同的房間,一組告訴他們放在眼前的糖果絕對不能吃,另一組則告訴他們放在眼前的糖果你們可以決定要不要吃,並且在房間裡架設攝影機觀察。結果發現,絕對不能吃的那組,多數的孩子對遊戲機的興趣並不持久,反而刻意地想接近糖果,用各種方式碰觸糖果,有的甚至偷吃糖果又吐了出來;而可以決定要不要吃糖果的那組,孩子們只專注玩遊戲機,僅有少數幾位吃了糖果,多數孩子對糖果則一點興趣也沒有,由此可以看出,當你愈是禁止孩子去觸碰什麼,對孩子而言,反而提升被禁止的事物的誘惑力與影響。
孩子的父親撥來電話,十多分鐘的時間裡,他反覆地解釋自己的憂慮與不安,害怕孩子可能的失敗。於是問他:「但你認為你現在做的可以百分之百保證孩子的成功嗎?而且你真的認為你所定義的成功就是成功嗎?」他沈默半晌後說:「我真的只是為了他好。」
「我覺得你似乎把他當成了你自己。無論你多麽希望他好,你無法安排他的一生,無法保證他的成功,也無法阻止他的失敗。你不是神,不是造物主,你是他的家人,你可以給他你能給的資源,給他告誡與關懷,你可以與他希望的成功共榮,而不是要求他成為你或別人眼中的成功。更重要的,如果他真的考壞了,或者遇到挫折,你必須從現在開始學習陪伴他的失敗,而不是譴責他,然後,你要記住,你永遠不是他,你也不可能變成他。」
他說:「許多道理我都懂,但是⋯⋯」搶在他陷入迴圈中前對他說:「那就開始實行你懂的道理,你是幸運的,你的孩子還相信你,願意對你發出呼救。」
我深信孩子提到「爸爸」二字的泣不成聲,與他不止一次在父母面前的自殘,都是在對他們發出求救訊號。
深刻理解家中有個孩子深陷大考壓力,並且不斷有自殺傾向,對於父母親而言是多麽惶恐與疲憊的事情。然而,時間一久,父母親可能會因為孩子反覆陷入這樣的景況而有所輕忽,甚或遺忘孩子並非以此為要脅,而是沒有足夠的語言文字能訴說自己內在的崩潰與痛苦,沒有足夠的經驗與能力自救,而若身處在這個絕境中,仍不斷地接收到外界對他的壓力時,人是會放棄求救,選擇絕路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