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包容,是給人留點體面 清代人張潮曾在《幽夢影》中寫道 :“律己宜帶秋風,處事宜帶春風”。 意思是說:要求自己要像秋風一樣嚴厲,而對待別人要如春天般地給人溫暖。 層次越高的人,越懂得發自內心地對待他人、包容他人,相處起來讓人感到如沐春風般的舒服。 曾經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穿著破舊的老人走進一家剛辦完喜宴的酒店,從衣服口袋裏拿出塑膠袋,把菜倒進去。 因為酒店客人太多,沒有人注意到老人。酒店經理正好到這巡視,一眼看到了角落裏的老人。 同行的服務生也看到了,想要把老人趕走,經理阻止了他,與服務生一起等待老人自己離去。 後來,服務生問及原因,經理說: “按酒店規定,我們可以讓她馬上離開,可如果不是家裏窘迫,怎會有人在這個時候偷偷來裝菜? 肯定是不想讓別人看到。你現在進去,只會讓她難堪。” 寬容的人,都有一顆悲憫之心。他們能包容別人的缺點和不足,也能理解別人的不易和艱難;他們既能與人同患難,也能和人共喜悅。 包容,是肯定自己,也承認他人,是一種善待生活,善待別人的境界。包容,是人生最大的修養。 古人講:“謙謙君子,溫潤如玉”。 為人溫和,寬宏大量,心裏總是裝著別人,就如溫潤的美玉,讓人感到舒服、溫暖,心生美好。 自然人人都願意與你相處、共事。學會包容,自己往往是最大的受益者。 生活,不需要太多虛偽奉承 海涅說:“生命不可能從謊言中開出燦爛的鮮花。” 人,貴在一顆赤誠的心。 人處一世,不要欺人騙人,堂堂正正做人,本本分分做事。 唯有留住善良的本心,守好誠信的底線,才能開出最燦爛的生命之花。 早年間,有一位德藝雙馨的老藝術家。 雖然已經退居幕後多年,但因為他的聲望很高,所以上門找他合作的人總是絡繹不絕。 無論什麼人找上門,他都是謙和有禮、客氣有度,以上賓之禮接待。但是,最終被他選為合作對象的人,卻鳳毛麟角。 其中有一個人,三番五次上門求合作均被拒。 原因是拜訪之時,那人悄悄塞給老藝術家一張銀行卡,被退回,不死心,後又上演了各種戲碼:苦肉計,打公益的招牌等等。 對於類似想走後門的情況,結果都是:無情被拒! 反而那些看似衣著樸素,兩眼清明,兩袖空空的人,更容易獲得合作的機會。 有些人自以為“聰明”,“有技巧”,殊不知,人與人交往合作的基石正是在於互相的信任。 信任如鏡,一旦破了,再難修復,自己的名譽也隨之一敗塗地。 生活中,越是聰明的人,越會注重誠信。因為他們知道,人無誠不立,業無誠不興。有了好信用,才有立身處世的根本。 有些人向朋友借錢,許下海口一定會按時還,還立下白紙黑字的借據; 結果到期了,卻找各種理由賴賬不還,最後導致朋友之間的反目。 與其為一時之利而苦思心計,不如憑一顆真誠之心處世,與人為善,認真做事,為自己累積一個良好的口碑。 謙遜,是最動人的姿態 別林斯基說:“一切真正的和偉大的東西,都是純樸而謙遜的。” 對一個人的評價,不能只看他的出身的貧富、學問的高下,而是要看他真實的品德。 和謙遜的人相處,如沐春風。他們的樸實,讓人親切;他們的格局,讓人景仰;他們的涵養,讓人敬佩。 謙遜,是世上最動人的姿態。 北京大學流傳著一件趣事: 開學的時候,一名新入學的農村學生扛著一大袋行李四處跑,實在累得不行,突然看到一位老人,他以為是保安,便請求老人幫他看行李,他去辦入學手續。 半天後,學生辦完手續回來,老人居然還在原地,頭頂著烈日,幫他看行李。 後來學生才知道,那位衣著樸素、謙卑有禮,幫他看行李的“保安”,是大名鼎鼎的國學大師季羨林。 季羨林的確謙卑樸素得不像光芒萬丈的大師,一套中山裝,一穿就是幾十年。踏踏實實做學問,過普普通通的生活。 他曾多次請辭“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這三頂桂冠,他說:“三頂桂冠一摘,還了我一個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歡喜。” 謙卑的人,活得最通透。 他們把成就隱藏在平凡之中,用謙虛來掩蓋自己的鋒芒,在世俗的濁流中守住一份高潔,他們堅持淡定從容的志趣,以平和樂觀的心態來面對風雲莫測的人生。 愜意!快哉! 人固然不分三六九等,但人品卻有高低好壞之分。 以誠相待的人,左右逢源;善待世界的人,格局寬廣;謙遜低調的人,樸實高潔。 人,勝在誠,貴在容,德在謙。
|